中國城市網北京3月8日電 (記者刁靜嚴)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2021年10月,我國設立了三江源等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已成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2022年9月,國務院批復《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看來,隨著首批國家公園設立、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出臺,我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進入深水區。然而,當前國家公園規劃布局、建設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他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優化國家公園范圍、提升國家公園建設水平。
閔慶文建議,應重新優化“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范圍,在原錢江源國家公園的基礎上,適當擴大到江西省婺源縣、德興市和安徽省休寧縣域的相關保護地,建立一個跨越浙江、安徽、江西的錢江源國家公園;整合慶元縣、龍泉市、景寧縣交界區域的若干自然保護地,建設獨立的百山祖國家公園。
“由于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權主要在省級政府,這就造成以生態系統完整性為保護目標的國家公園難免因行政區劃的原因被分散管理,加上不同省份區域功能定位、‘權、錢’制度上存在不同,導致跨省的國家公園往往出現‘一園多制’現象。”閔慶文表示,“一園多制”導致跨省國家公園難以實現統一管理,而這種情況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等都有明顯表現。
如何改善“一園多制”?閔慶文建議,在設立國家公園時,相關部門應當充分論證國家公園跨區域的統一管理,建立恰當的跨省協調機制,使各方在體制機制層面能對完整保護生態系統采取類似的手段、享受相同的保障,既能“同心”也能“勠力”。對于跨越省級行政區域的國家公園,應當編制統一的建設規劃,相關省份以此為基礎編制相應的建設規劃、專項規劃、管理辦法、實施方案等,并設置相應級別的管理機構。
此外,閔慶文還建議,相關部門應充分重視社區協同管理,通過立法落實社區在國家公園體制建設中的關鍵作用,尊重傳統、賦權社區,逐步走向多方共建、共治共享;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通過多方參與提供多元激勵機制幫助社區實踐保護兼容性生計,推動社區居民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