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城市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猶如一張張底紙,在城市規劃和城市治理的筆頭下被描摹得更加精彩。
博聞推出常設欄目“名詞放大鏡”,尋找城市規劃和城市治理中的新鮮詞匯。“15分鐘生活圈”“街道眼”“公園城市”……每一個飽含“城市”意味的詞匯背后,透露著城市發展的脈絡和智慧。請跟著我們的“名詞放大鏡”,深度暢游城市吧。
本報記者 彭薇
想象一下,一天的生活這樣規劃是否很幸福——早上出門,在家附近的早餐店吃頓熱乎乎的餛飩,再步行15分鐘去上學或上班。居住的小區周圍,菜市場、健身房、口袋公園、超市、醫院等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與生活有關的場所,都在步行或騎行的“15分鐘圈”內。在城市規劃界,有一個“15分鐘生活圈”(也叫“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概念,國外命名為“15分鐘城市”。這是近年來城市新的規劃方向,它通常指的是,一個基本單元的服務人口在5萬—10萬人,以家為中心的15分鐘步行路程內,居民盡可能享受到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務,如養老、醫療、教育、商業、交通、文體等。
那么,“15分鐘生活圈”是如何提出的?它又怎樣在國內外各大城市“生根發芽”?
城市究竟為誰服務
翻開城市規劃史可以發現,近百年來城市飛速發展,然而,一座座被規劃的“理想之城”也掩蓋不了大城市的通病,比如過度擁擠、缺乏綠地等。
這是因為,曾經大城市的規劃很多都是自上而下的,占主導地位的現代城市規劃都將住宅區與商業、零售、娛樂區等分開。幾個區域之間相隔距離通常較遠,以汽車等交通工具出行為多。
然而,從20世紀2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些非主流意見,提倡緊湊生活的社區理論,其規劃的關鍵詞是精細和方便,倡導步行、騎行優于汽車通行。
比如,1929年,美國城市規劃師克拉倫斯·佩里提出“鄰里單位”的理論。這一理念認為,理想的住宅模式中,學校要位于整個社區的中心;社區內部的街道不能完全被汽車通行占領;至少10%的社區土地面積專門用于公園和開放空間,提供玩耍和互動交流的場所。
20世紀60年代,美國城市活動家簡·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提出了“以社區為中心”的城市規劃理念。她倡導建立適合步行和騎行,同時兼備社會功能的復合社區,并認為這是讓城市變得富有生機的關鍵所在。
直到2010年之后,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教授卡洛斯·莫雷諾提出了具體的“15分鐘城市”的概念,并在5年后的一次演講中向公眾描述了他的愿景。他被認為是第一個創造出“15分鐘城市”詞匯的人。
莫雷諾提出了一些讓人思考的問題。比如,城市究竟為誰服務;我們是否可以打造以人為本的空間;是否可以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工作之余能否為生活留一席之地,讓每片區域都有醫院、菜場、零售商店、學校、公園等場所,甚至在酷熱天氣中有噴泉可以消暑。
正如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所描述的那樣:“齋頭但有隙地,皆可為之。”人們日常起居之地應是一方小小的“壺中天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理想之城”有多個樣本
“15分鐘城市”理念的背后,指向了城市規劃和設計的新方向。
比如,城市的節奏應該跟隨人,而不是汽車;城市要有多元性,每一寸土地都應該有不同用途;優秀的社區設計有靈活性和完整性,讓居民在此健康生活,而不是疲于奔命。
從莫雷諾所在的法國巴黎開始,世界各大城市拿出自己的誠意,一點點拼湊出理想城市的生活樣本。
巴黎市政府斥資改造原有的老城區,開辟了許多適合騎行的通道,將一些廢棄停車場、工業園建設為公共花園和綠地,并在大型廣場上添置了方便路上休息的座椅等。此外,巴黎還推出了不少城市更新的舉措,在一些建筑群密集的小區加入商務樓、日托所、咖啡館、手工藝生活館等場所,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西班牙巴塞羅那提出“超級街區”的概念。超級街區,就是將幾個街區組合打包在一起,添置更多的廣場、綠地、休閑空間等,并禁止車輛進入社區內。孩子們在社區內自由玩耍,老人們在休閑區曬太陽、暢聊,居民們有了更多的休閑場所,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再比如,德國柏林增設了大量的自行車道,使得城市中自行車使用率增加了25%以上,而且這些騎行道至今仍然保留。美國一些州的城市規劃摒棄了以機動車為主的街道設計理念,提倡“慢行優先”原則。
“15分鐘城市”,使得城市規劃的邏輯有了重大轉變,從關注居住地的可達性轉向關注鄰近性。這不僅是一種理念的轉變,城市的資源分配、治理模式等因此而改變。
“15分鐘”理念在上海深度實踐
打造“15分鐘生活圈”,上海也是全球城市的領跑者,亦有自己的創新。
早在2014年,上海在全國率先提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概念;2016年,制定發布全國首個“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并納入《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簡稱“上海2035”)。
在上海的城市實踐中,“15分鐘社區生活圈”是在市民慢行15分鐘可達的空間范圍內,完善教育、文化、醫療、養老、休閑及就業創業等基本服務功能,提升各類設施和公共空間的服務便利性,構建的是以人為本的“社區共同體”。
長寧區新華路街道是最早列入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試點街道之一。街道圍繞“花園社區”“人文新華”等關鍵詞,改造街區的公共設施,讓學校、公園、菜場等符合不同年齡層需求的地點變得觸手可及。不僅如此,還有大魚社區營造等民間組織加入其中,成為社區營造的發起者,開展了時裝秀、手工課等豐富的社區活動。
徐匯區打造“生活盒子”,更是融合養老、托育、健身、醫療等概念,建造了一個社區生活服務綜合體,周邊居民在此可“一站式”享受社區食堂、醫療保健、養老、幼教、休閑等多種服務。
除了生活必需的學校、醫院、菜場等規劃,口袋公園、電動車充電樁、老年人健身點等嵌入街邊的空間,街道一點點轉變為功能更為豐富的生活場所。
在中國,15分鐘不只是時間的標志和尺度,更是一把衡量城市生活便捷度與幸福感的標尺。
比如,北京的實踐是積極發展“一店多能”,對符合條件的新建社區菜場、早餐、連鎖超市、便利店、藥店等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將“15分鐘生活圈”與“15分鐘商業圈”融合起來,推動社區消費業態升級改造、集約發展。
在中國不少城市,對一些青年人占比高的社區,開發了線上與線下融合的綜合服務體系。如通過小程序、App等接入購物、餐飲、娛樂、運動、家政等線上功能。
可以說,“15分鐘生活圈”重新定義了新一代的社區,它不是城市規劃師規劃出來的,而是基于普通人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