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電(記者陳圣煒)“這里有空調、冰箱,來了就給端上一碗冰鎮綠豆湯,天熱的時候大家都愛聚到這里休息。”48歲的環衛工人張愛梅說,每逢夏季高溫天,“愛心驛站”就成了她和同事們的避暑好去處。
張愛梅口中的“愛心驛站”位于江蘇省宿遷市發展大道,是國網宿遷供電公司創辦的“電暖流”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基地,自2022年揭牌以來,免費向園林綠化、城市保潔、快遞外賣等戶外勞動群體開放,常態提供臨時休息、手機充電、食品加熱、急救藥品等10項暖心服務。
據悉,宿遷在全市95個鄉鎮(街道)所有涉農行政村部,建設了1234個“電暖流·便民服務站”,把供電營業窗口“搬到”群眾家門口,讓百姓少跑腿、就近辦。
夏有冷飲冬有熱水,“愛心驛站”知人冷暖。“今年夏天,全市平均每天約有3000人次來服務站歇腳‘充電’。”宿遷供電公司黨建部副主任郭繼偉說。
宿遷2017年以全國第一的成績獲評全國文明城市,2020年作為全國第二、全省第一蟬聯,次年提出打造全國文明誠信高地,如今正大力推進“好人之城”“志愿之城”“慈善之城”建設。
尋親、助老、義賣、助學……在宿豫區千鳥園廣場小木屋,“不務正業”的民警陸迅20多年如一日為轄區百姓提供志愿服務。受他感召,大量受助者加入志愿大軍。如今,這座常住人口不到500萬人的蘇北小城,全市注冊志愿者超150萬人。
老街巷承載民生煙火,傳承著市井記憶。作為宿城區典型的老街巷,曾經的黌學街長期存在商戶侵占公共空間、私搭亂建、經營混亂等問題,民怨強烈。
對此,宿城區以“繡花功夫”全面整治門頭招牌、強弱電線、人行道外立面等,并融入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元素,讓老街變身歷史文化、餐飲文化和網紅文化“新坐標”。2021年起,宿遷相繼完成100個城市公共空間治理項目。
拆墻透綠,綠地資源“走出深閨”。在宿遷的大街小巷,不少單位庭院和居民小區都沒有圍墻,這是宿遷傾心打造的城市綠色開放空間體系,讓庭院綠化與城市綠化“無縫對接”,廣大市民出門見景。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的觸角就延伸到哪里。近年來,宿遷供電公司聯合市住建局、行政審批局、發改委,推出“電水氣”組團式上門服務。“客戶只需填一張表、跑一個窗口、拿一次答復,三家企業就會按照‘首接負責制’原則,組織聯合勘查,有效解決企業多頭申報、地面墻面重復開挖等問題。”宿遷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巴小宇介紹。
如何幫助老年客戶搭上“數字快車”?國網泗陽縣供電公司營銷部黨支部以城區供電營業廳為試點,開設“銀發課堂”,為老年客戶講解相關APP使用方法,幫助老年人接軌數字時代新生活。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