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碳足跡管理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手段,是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的關鍵一環,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作為2025年的重要工作內容。
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戰略需求,清華大學于1月7日在北京舉辦“第二屆天工論壇”,并在論壇上宣布由清華大學牽頭,聯合50余家重點行業龍頭企業、行業組織、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發起成立“碳足跡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旨在聯合產、學、研、用多方力量,協同推動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支持“雙碳”目標實現、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清華大學牽頭成立“碳足跡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原特使解振華對聯盟目標和愿景表示高度肯定,并對聯盟發展提出“全鏈條協同創新、產學研用深度合作、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的期待。全國政協常委和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名譽院長王金南指出,產品碳足跡管理是一項跨學科、跨領域的系統工程,希望聯盟能夠通過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實現快速高效的方法研究和數據匯聚,推動前沿技術在碳足跡領域的研究和產業應用,積極開展國際對接。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王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副司長文華、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一級巡視員蔣兆理等部委領導出席,對聯盟做出指導、提出要求。《新安全》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譚介輝指出,產品碳足跡管理對國家貿易和數據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清華大學副校長曾嶸代表理事長單位表示對聯盟工作的全力支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當選聯盟理事長。賀克斌表示,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政策體系框架已初步建成,各界已開展大量工作,其中清華大學于2023年聯合國內外40余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發起“天工計劃”,發布了我國首個開放透明的產品碳足跡數據庫——天工數據庫。與此同時,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目前在標準、數據、工具、場景和能力等方面仍面臨一系列關鍵科技挑戰,需要產、學、研、用各界深度合作。聯盟將以支撐國家戰略為目標,以“頂天立地、開放共建”為愿景,通過促進產業協同和推動技術創新,在數據、內容和能力等三方面開展工作,支撐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建設。賀克斌同時宣布“天工計劃”全面納入聯盟工作體系。
聯盟理事長賀克斌院士介紹聯盟定位及愿景
清華大學碳中和講席教授、環境學院副院長、“天工計劃”聯合發起人徐明出任聯盟秘書長。徐明匯報了聯盟的工作進展與初步成果,指出當前我國碳足跡數據庫建設工作百花齊放,但是仍然存在多個挑戰。針對數據標準不一的問題,聯盟基于國內外相關標準和方法,編寫了《生命周期評價數據集構建導則》并向全社會征求意見,以期建立統一、國際領先的數據集構建標準。針對互聯互通不足和國際認可困難的問題,聯盟建立了“天工生命周期評價數據平臺”,來自社會各界的數據庫可以在符合統一標準的前提下通過平臺進行發布,開放數據與商業數據共存,為用戶提供互聯互通的數據資源,在滿足條件的時候向國家產品碳足跡因子庫貢獻數據,同時形成合力共同爭取國際認可。目前,該平臺已經匯聚了來自多個機構的超過12000條數據,待審核完成后將對外發布。
聯盟秘書長徐明教授介紹聯盟工作基礎和展望
來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國內外多家機構和組織也為聯盟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
在專題報告環節,論壇邀請了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二級巡視員方明成、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處長李如心、世界資源研究所(美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方莉、UL Solutions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總經理吳大偉分別作報告,從全球合作、政策措施、產業實踐等視角,圍繞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建設進行了深入研討。
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方莉博士作專題報告
中信集團先進智造板塊工業智能主力軍中信控股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聯盟副理事長張波說:“我國制造業很多行業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在碳足跡管理領域面臨了新的挑戰。聯盟的成立對我國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和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集團研究院院長、聯盟副理事長李振華說:“碳足跡管理是產品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也是發展綠色金融的重要基礎。聯盟成員都是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通過他們的碳足跡管理,能夠有效帶動一大批供應鏈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歐盟中國商會副會長、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秘書長、聯盟副秘書長王稚晟表示,碳足跡對于中國企業出海意義重大,聯盟的工作對提升中國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形象、助力中歐綠色伙伴建設和全球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第二屆天工論壇吸引國內外超過近150家政府機關、龍頭企業、服務機構、高校和科研機構及國際組織參加,已成為國內最受關注的碳足跡專業交流平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