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超大特大城市周邊的鄉村,不僅承載城市功能和價值外溢,還構建起特色鮮明的產業和經濟體系,成為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節點和突破口。
近年來,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深度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縱深推進“百千萬工程”,通過龍頭企業引領、空間重塑盤活、環境提質增色等一系列舉措,探索出一條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之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6年位居廣東省第一,全國排名前列,變“大樹底下不長草”為“大樹底下好乘涼”,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借鑒范例。
龍頭企業驅動,科技賦能增效。番禺區堅持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中堅力量,充分發揮海大集團、海興農等龍頭鏈主企業的創新輻射和發展賦能作用,不斷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以“公司+產業園(基地)+養殖戶”的模式,集中帶動周邊成片地區的養戶共同致富,逐步構建起從種苗、飼料、養殖技術服務到產品銷售的完整農牧產業鏈。在其帶動下,番禺區本土漁業產業鏈綜合產值突破250億元。同時,龍頭企業深耕科技創新賦能農業,組建“專家天團”,凝聚院士、高校專家、海大研究院多方科研人才力量,推動農牧漁產業鏈、人才鏈與創新鏈有機銜接、深度融合,讓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漢漁生態科技公司成功攻克“斑鳠”繁育技術難題。海大集團在種苗、動保產業的科研實力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水稻新品種“五香絲苗”入選廣東省農作物品種目錄,這些科學技術極大地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為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空間重塑盤活,產業集聚增收。運用市場化思維管理理念,精準剖析市場趨勢及鄉村特色優勢,探索創新“EPC+O”模式,引入社會資本與村集體開展深度合作,連貫產業廊道,推動鄉村產業轉集群發展壯大。全力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行動,不斷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積極推出村鎮工業集聚區更新改造試點政策,全面盤活老舊廠房、低效用地等閑置資源,不斷吸引優質企業落戶,實現資源的高效轉化與增值,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帶動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鏈。產業集群效應促使村民就業機遇大幅攀升,村集體收入迎來突破性增長,有力夯實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根基。
環境提質增色,文旅融合富民。以示范樣板項目為先導,開展“一村一策”典型村培育創建,3條村入選首批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名單。聚力提升鄉村品質,融合“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試驗項目,持續推動精品新鄉村示范帶建設,沙灣北村更是榮膺嶺南特色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稱號。大力推進老舊街區微改造,提升生態環境品質,讓鄉村成為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堅持多元融合、創新驅動,建立文商旅體融合機制,整合鄉村的文化資源、旅游景點和商業元素,高標準舉辦番禺村晚嘉年華、劃龍舟、村籃等特色活動,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鄉村文旅消費鏈條,助力鄉村全面振興邁向新高度。(通訊員單位系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