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14時,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集體采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舉行。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大廳內看到,現場燈光璀璨,氛圍莊嚴而熱烈。今年首場“委員通道”,共有8位全國政協委員來到鏡頭前答記者問,他們來自農業、經濟、醫學、科技、環保等多個重要領域。
委員們從一側上場,從另一側下場。20余米的“委員通道”并不長,但一頭連接著責任與使命,一頭則通向了期待與未來。
“通道”不長,卻滿是分量。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提到,去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人均占有糧食超過了500公斤,這個數字超過了公認的國際糧食安全線400公斤,這對于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句話永遠是真理。”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主委周嵐的回答圍繞城市更新展開,她提到江蘇揚州仁豐里城市更新項目。該項目是政府主導實施水電氣管網改造、消防提升等工程,積極發動了46戶居民與62家商戶參與,撬動8200多萬元民間投資;修繕后的建筑吸引創客空間與非遺工作室,新增500多個就業崗位。周嵐說,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實施了超過6.6萬個城市更新項目,改造了25萬個老舊小區,讓1億多人因此直接得益。
“通道”不長,卻滿是故事。
“我的家鄉在寧夏,這些年我也一直在寧夏開展水環境治理工作,親眼見證了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國政協委員、首創環保集團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分享了他家鄉的故事。黃綿松認識一位90后寧夏姑娘,其爺爺與爸爸皆以種植釀酒葡萄為生,她大學畢業后返鄉,在賀蘭山下的廢棄礦坑上,帶領村民種了3000多畝葡萄,釀酒后每畝收入超過3萬元;眾人還合力修復生態,建成賀蘭山運動休閑公園,成為賀蘭山下“葡萄酒+旅游”的“網紅打卡地”。“像這樣生態環境改善和環保產業發展融合的生動案例在全國還有很多。”黃綿松說,截至去年底,全國生態環保產業從業人員達到340多萬人,營業收入超2萬億元,相比10多年前增長了近4倍,成為綠色生產力的重要載體。
“通道”不長,卻滿是希望。
從1995年至今,30年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趙宏見證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高速發展。“作為一名始終在臨床一線工作的醫生,要問我近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是趕上了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好時候。”趙宏說,過去一年,我國批準上市新藥48個、器械65個,在研新藥數量也已躍居全球第二位。
“每一款創新藥械的上市,都意味著患者多了一些康復的希望。”趙宏提到,最近,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企業生產的新藥擊敗了全世界最暢銷的抗癌藥。“我們看到有更多國產靶向免疫細胞治療藥物成功出海,我國自主研發的手術機器人、人工心臟等高端的醫療設備先后問世。在這一領域,我國已經走上一條由仿到創、由弱到強的康莊大道。”
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今年55歲,他身邊很多朋友都即將退休,在一起時經常聊到養老的話題。“解決這些老百姓對養老的關注點,就是銀發經濟的發力點。”金李說,人口老齡化并不代表人口紅利的消失,實際上隨著全民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健康狀況的改善,老年人也可以繼續發光發熱。
明日上午,“代表通道”和“部長通道”也將在這里舉行,屆時將會有更多聲音,“通”往民心,“道”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