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加強零碳社區、零碳園區、零碳鄉村建設,仍面臨多重現實挑戰,亟待系統化破解:一是零碳社區建設標準缺位,改造推進碎片化。二是零碳園區產業同質化嚴重,能源結構失衡。三是零碳農村技術應用斷層,生態價值轉化困難。” 全國人大代表 、南京天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立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針對上述問題,需統籌施策、精準發力,構建全鏈條推進體系,蔣立和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朱曉明、趙東亮副院長共同建議如下:
一是健全標準體系,推進社區改造系統化。以標準引領、技術賦能、機制創新為核心,構建零碳社區標準引領體系。修訂《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新增社區級“碳中和星級認證”,明確新建社區可再生能源占比、既有社區改造碳排放強度下降等核心指標。應用創新低碳技術,推動既有建筑低碳改造,推廣綠色照明、低碳采暖等技術,提升新建社區綠色建筑比例,形成結構優化、循環利用、節能高效的社區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體系。設立中央財政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建筑光伏一體化、光儲直柔技術等創新技術應用,推廣社區微電網,實現風光儲協同調控,探索“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融資模式。探索綠色運營管理模式,試點“家庭碳積分-物業費減免”聯動機制,鼓勵組建社區能源服務公司,建立社區低碳生活指導員制度,通過合同能源管理分享節能收益,推動綠色生活方式普及。
二是優化產業布局,實現園區發展集群化。聚焦產業協同、能源互聯、數字管控三大維度,推動園區綠色升級。推動產業園區在能源供給、產線運行、廢棄物處理等多領域的技術集成應用和管理機制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打造一批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產消平衡的零碳園區,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通過建設分布式能源系統、引入綠電等方式,在重點區域布局“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區,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采用高效節能設備和技術,對產線進行節能改造。完善綠電跨區域直供交易機制,支持園區間開展綠電直供、儲能共享,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通過能源交易平臺和碳交易市場,實現能源和碳排放權的優化配置。構建智慧管控平臺,集成能耗監測、碳足跡追溯功能,實現國家級園區全覆蓋,建立碳效“領跑者”激勵機制。
三是突破技術瓶頸,促進農村轉型生態化。圍繞技術突破、金融創新、治理升級,激活農村生態價值。發展一批具有綠色能源與生態農業優勢的零碳鄉村。挖掘農村地區綠色能源潛力,推廣零碳技術,發展綠色能源和生態農業,形成綠色能源發展和零碳技術推廣的優勢區域。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廣“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多能互補新能源項目。提升農村綠電并網比例和電網的消納與調控能力,推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網、新型直流配電、分布式能源等先進能源互聯網技術發展。推動土壤碳匯、森林碳匯等固碳負碳技術應用,構建生態安全的負排放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