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生態屏障,農業人口超過1.2億,耕地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13%,糧食產量占比達35%以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在流域內仍占據較大比重,生產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普遍存在,嚴重制約了黃河流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以人工智能(AI)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為解決黃河流域農業發展困境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徑。
目前,黃河流域部分地區已開始嘗試將AI技術應用于農業領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在山東東營市利津縣陳莊鎮,整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打造了全域數字化農田,實現了黃河口大米的全程可溯源。
我的科研團隊在2024年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的調研中發現,近年來榆林市開啟實施高效旱作節水農業節水行動成效顯著,滴灌技術在榆陽區已經大面積推廣應用到大田作物,如玉米。我們訪談了296位農戶,其中49.6%使用滴灌技術,采用漫灌方式的地區不斷減少,農戶對滴灌技術非常歡迎。大棚里種植瓜果的農戶也可以實現手機端的數據手機和生產管理,智能化設備的普及速度以及農民的接受度令我們非常欣喜。
對此,我建議對在農業生產中應用 AI 技術的中小農戶和農業企業給予直接的資金補貼,用于購置 AI 相關設備和軟件。同時,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對從事農業 AI 技術研發和應用的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鼓勵企業降低技術產品價格,提高農業生產主體對 AI 技術的可及性。
同時鼓勵農業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搭建 AI 技術共享平臺,將成熟的 AI 農業技術和軟件以租賃的形式提供給農業生產主體,按使用時長或使用規模收取費用。同時,推動農業企業之間的合作,實現 AI 設備的共享使用,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單個企業的使用成本。(作者系全國人大代表、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二級教授,中國城市報記者胡安華)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