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成為今年全國兩會廣泛關注的高頻熱詞之一,也是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性領域及未來產業新賽道的重要方向。那么,如何更好地促進其發展?就此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委會副主任、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委會副主任、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受訪者供圖
“作為新興交叉學科專業,腦機接口領域人才培養目前面臨諸多挑戰。”明東坦言,一是腦機接口學科體系與培養機制不健全。腦機接口屬于生物與信息融合領域,包含醫學、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電子、機械、材料、信息等多學科交叉的知識體系,具有鮮明的多學科交叉特點。其不僅需要跨學科的知識,還需要創新實踐、倫理規范、產業應用等多方面的能力,人才培養周期較長。但目前在我國現有本科專業設置中,尚無獨立的腦機接口人才培養專業載體,缺少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與牽引性的能力認證體系,對腦機接口這一綜合性交叉領域的多元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極為不利。
二是腦機接口跨學科、產教融合培養體系缺乏。傳統學科劃分導致腦機接口人才培養所需的跨學科知識體系割裂、師資結構單一,難以形成育人合力。目前,我國在交叉學科領域的培養模式仍普遍存在“交叉表面化、課程拼盤化”現象。同時,腦機接口技術需要緊密結合實際應用場景,但目前高校的教學內容與企業技術需求脫節,科研項目與產業需求信息不對稱,成果轉化率低,企業和行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足,缺乏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支撐。
三是腦機接口人才培養生態仍不成熟。腦機接口研究和應用涉及大量倫理規范問題,但國際上尚未建立統一的技術倫理框架,意識隱私保護、認知增強邊界等核心議題缺乏共識。而在學術支撐體系方面,相關國際學術組織和期刊主要由外方主導,且競爭形勢日益嚴峻,我國在此方面影響力不足也進一步阻礙自主培養高水平人才力度。
針對上述問題,我國應充分發揮一流大學的優勢學科資源,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緊前布局腦機接口新興專業,構筑高質量腦機接口專業教育體系,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統籌推進腦機接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滿足國家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戰略性、自主性和安全性發展需求。
為此,明東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盡快構建腦機接口領域長周期貫通培養體系。建議教育部優選工科基礎較好的一流大學作為試點,支持其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的交叉工程類專業類下設立“腦機接口”本科專業,參照“強基計劃”培養模式,按照國家戰略急需專業建設目標,啟動“腦機接口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開展“4+4”本-博貫通長周期培養。同時,盡快成立專業建設引導性政策,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統一的教學標準和課程體系,細化人才培養質量、學位論文標準等相關內容。
二是著力布局多學科交叉的腦機接口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議設立國家腦機接口產教融合重大項目,啟動國家腦機接口重大基地建設。以產教融合為抓手,鼓勵依托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學科交叉中心等跨學科平臺,開展“項目式”腦機接口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推動腦機接口“醫+工”雙博士、雙碩士學位授予試點。推行“學術+產業雙導師制”聯合培養,鼓勵部分優秀科研人員在高校、企業間兼職兼聘。
三是全力加強我國在腦機接口人才培養、技術研發與應用治理的國際話語權。加強相關領域國際學術合作,推動由我國牽頭的國際學術組織建設,支持優秀期刊建設,發出中國學術“好聲音”。推動我國牽頭在腦機接口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形成國際共識與倫理指南,進一步明確數據隱私、生命安全、人體實驗等紅線,并將其納入高校必修課和相關職業資格考核。通過建立自主人才培養體系、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建立數據主權體系來全力提升我國話語權,從而在腦機接口關鍵核心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