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承載著占全國總量39.73%的不可移動文物。其中晉陜古村落群現存明清時期完整院落建筑達數千處,河套灌區作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其傳統水利系統仍在灌溉1100萬畝耕地。
我通過調研發現,目前,晉陜古村落空置率增加,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平均年齡較高。物質載體與非物質技藝的雙重流失,導致文化遺產成為"博物館標本"。
針對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的技術瓶頸,強化科技與人才支撐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建議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培育復合型專業隊伍、構建開放共享的數據平臺。
第一,建議設立國家級"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生態保護重點研發專項",系統布局基礎研究、技術攻關與工程示范。通過建立"需求導向-聯合申報-協同攻關"的產學研用機制,依托鄭州、西安等地的文化遺產保護技術中試基地,重點突破技術熟化過程中的工藝適配性難題,大力降低生態修復材料成本,提升智能監測設備國產化率。
第二,建議構建"學科教育-職業培訓-傳承人提升"三維人才培養體系。其中,在高等教育層面,支持高校設立"文化遺產生態保護"交叉學科,開設《遺產地生態學》《數字保護技術》《傳統營造科學》等核心課程,采用"雙導師制"聯合文物修復師與生態學家共同指導實踐。
第三,建議建立"1+N"文化遺產數據治理體系,即以黃河流域文化遺產大數據中心為核心,聯通多個省區的文物資源數據庫。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二級教授、副院長,陜西師范大學黃河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城市報記者胡安華采訪整理)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