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救助制度是現代法治社會不斷發展的結晶,是國家以人為本、保障人權的重要體現,是國家用以改善民生、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利器。近年來,我國的司法救助工作在司法改革的推動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受到社會利益多元化、人民需求不斷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目前運行的司法救助方式在理論和實踐中存在諸多局限性。近年來,關注和研究司法救助的學者也逐漸變多,但重點關注司法救助方式者較少。筆者認為,對何種人適用何種司法救助方式,是司法救助的精髓所在。
我國司法救助方式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司法救助方式的適用對象標準模糊。2013年,司法改革進入全面深化的重要歷史時期,作為對“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和“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改革要求的回應,《關于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下稱《意見》)在2014年出臺,2015年正式實施。按照《意見》規定,“生活困難”是司法救助對象最主要的認定標準。按照這一標準要求,一方面說明我國司法救助仍停留在對“生活困難”人員救濟的階段,也即救助主要是維持當事人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意見》并沒有對“生活困難”作出具體界定,又無相關解釋予以說明,導致救助對象的標準過于模糊抽象,在司法實踐中較難把握。
二是司法救助方式適用的救助對象局限。一方面,救助對象的形態局限。根據《意見》規定,自然人是目前我國司法救助的對象。但從對國外司法救助制度的探析中可以發現,大多數國家司法救助適用的對象在形態上并不限于自然人,還包括法人及其他組織,適用對象總體來說比較寬泛。另外,我國的司法救助對象主要限于刑事案件救助對象、民事侵權案件救助對象、執行案件救助對象及信訪案件救助對象四類,看似涵蓋了訴訟過程中需要救助的所有人員,但細致到每一類案件項下,實際上也有部分人員被排除在了救助范圍以外。
三是司法救助方式單一。除了發放救助金之外,《意見》還列舉了刑事案件傷員急救“綠色通道”、對行動不便的被害人提供社工幫助等具體救助措施。但是,司法實踐中通過發放救助金實施救助的較多,面對弱勢群體不同救助需求的日益增長,這樣的救助方式難免顯得單一。司法救助與其他救助機制協調不暢。我國當前的司法救助方式在形式上雖然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但這種多元化卻伴隨著司法救助與其他各種救助機制之間協調不順暢的問題。比如,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連接不順暢,司法救助與法律援助連接不順暢,司法救助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銜接存在缺陷。
為進一步完善我國司法救助制度,更好地促進人權保障,根據實際社會狀況,結合當前司法實踐中的成功經驗,筆者提出完善我國司法救助方式的建議。
一是司法救助理念的轉變。司法救助以制度化的方式對公平正義、保障人權的法治理念作出了詮釋。要切實做到公平正義和保障人權,要求人們必須樹立起平等保護的崇高法律信仰,尤其是在思想上,要將司法救助上升到國家法治建設、實現公平正義、保障基本人權的高度來看待。我國目前的司法救助制度并未確定專門的救助機構,主要是由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等對涉案困難人員進行救助。所以,作為上述部門辦案人員,更應該轉變司法救助理念,增強法治意識,提升法律素養,促進司法救助工作健康、有序推進。
二是救助對象范圍的完善。系統的司法救助方式至少應該包括救助對象、救助形式、救助方法三個基本要素。救助對象作為司法救助方式的主體要素,決定著其他兩個要素即救助形式和救助方法的最終適用??梢哉f,正是救助對象這個要素主導著救助方式的運用。所以,要完善司法救助方式,就必須先解決目前救助對象認定方面存在的問題。明確救助對象認定標準,是申請救助者能否最終獲得司法救助應具備的必要條件和前提。當前,關于救助對象“生活困難”這一認定標準規定得過于籠統,且邊界不明,使得辦案人員在實際救助工作中難以把握。申請救助者自身的經濟狀況與其是否受到侵害并無直接關系,而且,即使其經濟狀況比較良好,也并不等同于他們在心理上就沒有受到傷害,更不意味著他們所受的心理傷害沒有彌補必要。所以,僅以經濟狀況來決定是否提供救助,無法充分體現我國司法救助公平正義、保障人權的設立目的。因此,關于救助對象的標準,應該根據案件性質和被害人的實際情況作出不同處理,尤其對于惡性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救助不應只考慮其經濟狀況。
三是救助形式的完善。救助形式作為司法救助方式的第二要素,代表著實踐中開展司法救助所適用的具體形式。只有回應社會需求,不斷擴寬救助形式的外延,才能滿足當下及今后不同類型的弱勢群體對于司法救助的不同需求。建立多元銜接形式的救助制度,積極探索建立司法救助制度與法律援助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多元銜接形式救助。努力推進司法救助的法治化進程,在適當的時機下將司法救助制度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設專章規范各種救濟制度間的銜接問題,從而更加有效地發揮司法救助制度平等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功效。
四是救助方法的完善。具體的救助方法是將司法救助落實到救助對象身上,實現其權益保障的實際措施。我國目前的司法救助以解決弱勢群體的生活困難為目的,主要采用發放救助金的方式,而發放救助金也是這種救助方式下唯一的具體救助方法。但隨著司法救助實踐中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單純發放救助金這種具體的救助方法已不能有效解決所有弱勢群體遇到的困難。所以,要突破傳統的司法救助方式,不論是在物質救助的形式下,還是在精神救助的形式下,不斷豐富、創新具體的救助方法,充分滿足不同時期、各類差異群體對司法救助的不同需求。不僅要增強具體救助方法的豐富性,還要增強其靈活性,因人而異、因需而擇地為救助對象提供最適宜的司法救助。建議統一協調,加強各救助機構與民政部門、勞動保障部門、青少年維權中心、婦女權益保護組織、慈善機構、醫療機構等的聯系和溝通,針對不同救助對象在個人生活、心理治療、醫療保障、學業完成、就業等方面的需求給予靈活救助,選取相應的救助方式,施以合適的具體救助方法,切實為救助對象解決困難,實現司法救助應有作用的發揮。
綜上,我國需要以目前已有的司法救助方式為基礎,不斷探索創新,積累實踐經驗,根據實際情況,借鑒國外行之有效的制度,進一步完善司法救助方式。通過不斷發展完善,我國的司法救助制度終將會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確立,并逐漸形成健全的司法救助體系,司法救助方式也將更加全面和完備,使司法救助制度能夠更好地幫助弱勢群體維護其合法權益,切實充分地踐行以人為本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權,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