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6日是第三十五個國際禁毒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日前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該院近三年涉毒品犯罪案件審理情況,并發布典型案例。
通報顯示,近三年來,北京三中院轄區共審結毒品犯罪案件290件,判處毒品犯罪分子400余人。毒品犯罪案件數量總體有所下降。從案件類型上看,主要包括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非法持有毒品,容留他人吸毒,欺騙他人吸毒等。上述案件中,超六成依托互聯網實施,“互聯網+電子支付+物流”成為毒品犯罪主要模式。利用物流或快遞方式運輸、交付毒品,也成為近幾年毒品犯罪的又一明顯特點。人民網整理了北京三中院發布的一起案例,以示提醒。
毒品偽裝成快遞包裹 三被告因犯運輸毒品罪獲刑
被告人王某、高某為獲取高額傭金,與劉某某(另案處理)約定,在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A超市門前,代為收取偽裝成快遞包裹的液體毒品。2020年7月4日16時許,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民警在通州區某服務區內,查獲寄自云南省臨滄市的可疑快遞包裹。經拆封,內有液體可疑物共凈重6252.24克,經鑒定為甲基苯丙胺,含量37.7%至46.9%不等。被告人孔某某明知被告人高某將收取上述快遞包裹,仍租車和高某一同前往A超市與被告人王某會合。被告人王某、高某、孔某某在A超市門前收取上述快遞包裹時被公安機關當場抓獲。涉案毒品已被收繳。
法院認為,被告人王某、高某、孔某某違反國家對毒品的管理規定,運輸毒品甲基苯丙胺6252.24克,三被告人的行為已構成運輸毒品罪且毒品數量大,依法應予懲處。被告人王某、高某所犯罪行極其嚴重,鑒于二被告人到案后如實供述所犯罪行,自愿認罪認罰,且系受人雇用運輸毒品,結合涉案毒品亦未流入社會等具體情節,對二被告人適用死刑,可不予立即執行。鑒于被告人孔某某在運輸毒品共同犯罪中起輔助作用,系從犯,到案后如實供述所犯罪行,自愿認罪認罰,且系初犯、偶犯,結合本案具體情節,對其減輕處罰。
法院判決,被告人王某犯運輸毒品罪,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被告人高某犯運輸毒品罪,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被告人孔某某犯運輸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剝奪政治權利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在案扣押的物品依法處理。
禁毒沒有旁觀者 法院提示公眾提高識毒、拒毒、防毒意識
北京三中院副院長王海虹介紹,近年來,毒品交易聯絡以及毒資支付、毒品交付網絡化,使毒品交易人、資、貨相互分離,打破傳統毒品犯罪層層傳遞的鏈條模式,使毒品犯罪不再局限于相對固定的范圍內,加速毒品傳播蔓延,同時容易產生大宗毒品犯罪案件,社會危害性極大。
“北京三中院將保持‘高壓’態勢,依法從嚴懲處毒品犯罪。嚴厲打擊走私、販賣、運輸、制造大宗毒品等源頭性犯罪,嚴懲累犯、毒品再犯等主觀惡性深、人身危險性大的毒品犯罪分子。同時堅持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對于罪行較輕或者具有從犯、自首、立功等從寬處罰情節的毒品犯罪分子,切實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予以從寬處理。”王海虹表示。
北京三中院提示社會公眾,禁毒沒有旁觀者,要積極提高識毒、拒毒、防毒意識,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筑牢拒毒、防毒的思想防線。公眾應了解毒品相關知識和危害,自覺抵制毒品。毒品種類層出不窮,隨著打擊毒品犯罪力度不斷加強,犯罪分子也不斷改變毒品外觀,使新型毒品更具迷惑性以便于流轉。公眾應當增強辨識毒品的能力,在關鍵時刻保持冷靜并作出正確選擇。
此外,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謹慎交友,避免因交友不慎誤食毒品。積極參與禁毒活動,主動同毒品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如果發現周圍有吸食毒品人員,或者發現與毒品相關的違法犯罪行為,及時向有關部門進行報告,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