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的小患者將自己的小心愿投放進心愿箱。
醫務社工與湖南省人民醫院醫護人員一起查房。
近年來,中國醫療改革持續深入,醫療領域的社會慈善力量作為醫療保障體系的參與者,在患者的救助服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溝通聯結著醫務工作者和患者,奔波服務于醫療機構和家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醫務社工。
3月16日是第15個國際社工日,當天,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深圳市慈緣慈善基金會等4家慈善基金會聯合主辦了首屆醫療慈善與醫務社工發展論壇,就領域相關政策和職業發展經驗進行解讀分享。對于醫務社工在醫療系統中的獨特性,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教授張會平在論壇上表示:“他們看到的不是病,而是人。”
專注“療心”的特殊白大褂
每周至少三天,湖南省人民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駐科社工站的醫務社工劉衛會跟著醫生一起查房,更新了解每個患兒的身體、心理、家庭情況。在一次查房時,劉衛注意到一個患兒的母親眼眶很紅,查完房他便把這位母親請到辦公室,得知孩子的姥姥剛剛因為癌癥去世。“家長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劉衛告訴記者,“所以我對這位母親進行哀傷心理輔導,先為她提供發泄情緒的場景,再為她平復心情。”
劉衛還記得一個來自湖南農村地區的腫瘤患兒。家里人說孩子入院前性格很活潑,但入院后開始變得沉默寡言、不愿意進食。劉衛便為患兒制定了個案計劃,引導患兒說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最終該患兒順利結束治療。“去年底,這個孩子回來復查,我碰到他了。孩子的身體情況很穩定,已經上一年級了。”劉衛話語間透著欣慰。
長期致力于醫務社工研究的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劉繼同曾這樣定位這一職業的重要性:“他們是醫師的助手,護士的伙伴,患者與家屬的朋友,家庭的保護人,社區的組織者,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合作者。”與醫生和護士不同,醫務社工為患者提供“非醫學診斷和非臨床治療”,包括提供社會支持、心理支持和生活協助。
作為專業技術人員,醫務社工崗位對從業者提出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背景要求。劉衛本科就讀社會工作專業,加入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后專注醫務社工領域,先從事患者的經濟救助,后被派駐到湖南省人民醫院。“當然這不是成為醫務社工的唯一途徑。”劉衛介紹說,“但只要成為了醫務社工,知識和能力的提升是不能間斷的。”
工作多年,藏在劉衛心里的最好認可并非來自家長,而是來自一個患兒。“他曾對我說:‘叔叔,我長大了怎么才能成為你這樣的人去幫助這些小朋友呢?’”劉衛回憶道。
人才隊伍建設
需長期推進
據了解,中國的醫務社會工作最早出現于1921年,即北平協和醫院建立并專設為困難患者提供醫療救助的社會服務部;上世紀80年代,曾一度消失的醫務社會工作逐漸恢復;1984年,《中國醫院管理》雜志刊登《醫療保健中的社會工作》一文,但被看作醫學社會學研究成果。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著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同時,社工專業教育為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著人才保障。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同年,人事部和民政部出臺《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將社會工作者納入專業技術人員范疇。
“吸納培養醫務社工,不同地區有著自己的特色探索和實踐。”劉衛告訴記者。2000年,上海東方醫院首設社會工作部,隨后,越來越多的社工專業畢業生被醫療衛生機構聘用;與上海發展模式不同,廣東則大多使用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比如2008年,深圳民政局就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公辦醫療機構配備多名專業醫務社工。
2020年10月,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發展醫務社會工作的實施意見》。“在畢業生的社會招聘、社會化購買服務之外,還鼓勵醫務工作者進行部門轉崗,補充壯大醫務社工人員隊伍。”北京市衛健委公眾權益保障處處長姚鐵男表示,人才隊伍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全員化的培訓過程。
以專業水平提升職業認知度
今年3月16日不僅是第15個國際社工日,也是湖南省人民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駐科社工站掛牌一周年的日子。在“因為遇見你、世界多美好”社工日主題活動上,來自院內外的醫務社工和志愿者參與了器樂演奏、快閃表演、畫作等活動,劉衛作為社工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愛心歷程。
記者從湖南省人民醫院社工辦了解到,醫院自2019年成立社工辦以來,逐步探索“醫院職工+醫務社工+志愿者”服務新模式,成為全省首家引入駐科醫務社工的醫院。“醫院一方面和專業機構合作引入醫務社工,一方面鼓勵醫務人員考取社工證,在日常崗位之外開展工作。”湖南省人民醫院社工辦主任翟文敬對記者說,“目前醫院有6人考取醫務社工證,且有3名合作基金會派駐的醫務社工。”
《兒童腫瘤診斷治療》是劉衛正在閱讀學習的一本書,在他看來,社工背景出身的醫務社工需要有意識地補充學習醫學知識;醫務人員背景的醫務社工也要補充學習心理學、人際溝通等知識。“有些患兒家長仍會喊我‘義工’或者‘志愿者’。我覺得不僅需要從社會層面提升對‘社工’的職業認知度,從業者也應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獲得社會認可。”
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翟文敬表示醫院可建立醫務社會工作實習基地,搭建醫院與院校對醫務社工的聯合培養平臺;此外可與提供醫務社工培訓的專業機構合作,實現從業人員知識和能力的持續提升。(圖片由湖南省人民醫院提供)
《 中國城市報 》( 2021年03月22日 第08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