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蔚華與失散前的兒子合影,多年尋子無果,這張照片是她最大的寄托。
頭條尋人項目組回訪尋親成功的家庭。
5年中,他們幫助超過15000個家庭團圓,發展成為中國找到人數最多的互聯網公益尋人平臺;
5年中,他們目睹了無數個支離破碎家庭的痛苦和絕望,在一次次地篩選、比對和匹配中尋找一點點的可能性;
5年中,他們的身邊每天都在上演著關于尋找、人性、善良的故事,即便希望微乎其微,也從不輕言放棄。
他們,是頭條尋人。
開始,緣于一條善意的推送
頭條尋人是由北京今日頭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今日頭條”)在2016年發起的面向全國的一個公益尋人項目。
“這是字節跳動‘最想撤銷’的一個部門,但也是最需要堅持做下去的一項工作。”接受采訪時,頭條尋人項目負責人曾華說,“特別期待團隊有解散的那一天,說明這個世界上不再有走失的人。”
2016年的正月初二,曾華在公司值班,當時的他負責今日頭條的城市新聞推送,就是大家通常了解的彈窗。曾華回憶說,那天他從同事那得知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鎮有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83歲老人走失了一天一夜。曾華說:“外面天寒地凍,老人的家人急得不得了。我很理解他們的心情,因為我奶奶就患有阿爾茨海默癥。她生病的十來年,經歷過無數次走失、尋找……”
曾華和同事當即決定,用彈窗本地信息的方式幫助這家人。為了更快、更精準地得到走失老人的線索,他們以走失地為圓心、以預估老人行走距離為半徑,向周邊的頭條用戶推送這條尋人信息,并隨著走失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推送半徑,最終向整個廊坊市推送了這條尋人啟事。
令人欣喜的是,5個小時后,兩位今日頭條用戶相繼給家屬提供線索。當天傍晚,老人在三河市火車站一帶被順利找回。
“互聯網精準彈窗技術還可以做這么有意義的事情!”曾華和同事們開始思考,是不是可以借助這項精準推送技術,系統性地幫助那些容易走失的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
“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五年前,中國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2億。其中,65歲以上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比例大概在2%—5%之間,隨著年齡增長,這個比例會越來越高。”
“用科技尋人一定行得通。”曾華堅定了信念。2016年2月,頭條尋人項目部成立,曾華成為了頭條尋人的第一位員工。
“打拐網紅”唐蔚華:
希望天下無拐
從精準推送尋人信息到找回走失者,頭條尋人項目既離不開現代科技的助力,更離不開許許多多普通人的善意。幾年時間,無數志愿者參與進來,讓“迷路的人”更快踏上回家路。
我們從頭條尋人提供的一份資料里看到,那些走失的人可能是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可能是負氣離家出走的孩子,也可能是因為各種歷史緣由埋骨他鄉的抗戰英烈……
每一次走失的背后,受煎熬的不僅是走失者本人,更是他們望眼欲穿的家人。這其中,有不少家屬站出來成為尋親志愿者。
唐蔚華是一名尋親志愿者。這位曾經幫助幾十名被拐兒童回家的“打拐網紅”,面對記者采訪時卻淚流滿面:“我的兒子還沒回家,我好想他。”22年前,唐蔚華4歲半的兒子磊磊被人拐走,至今下落不明。
每天,唐蔚華都會在各個打拐尋親網站瀏覽、發布、匹配各種尋親信息,也會組織參加線下尋親活動,和全國各地其他志愿者一起,幫助被拐賣兒童家庭尋親。
做尋親志愿者有多難?唐蔚華說:“我們的工作難度,用大海撈針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有時,唐蔚華還要面對來自買賣人口犯罪團伙的威脅,最兇險的一次,她和丈夫被人販子拿著西瓜刀追趕。
投入尋親這些年,唐蔚華和丈夫走過全國很多地方。網絡還不太發達時,他們挨家挨戶搜集信息;網絡發展起來后,他們使用社交軟件聯系全國各地的打拐志愿者,搜集被拐賣家庭和兒童的信息,交流組織大量的尋找和認親工作。
“用科技力量網絡尋人,讓我感受到了切切實實的準和快。”唐蔚華說。
2020年,唐蔚華在頭條尋人發布尋親信息,有一個男孩看到后主動聯系她。
在得知男孩是在上海被拐賣的情況后,唐蔚華加了他的微信,經常陪他聊天、慢慢打開心結。“后來,他放下心防,鼓起勇氣聯系了有關部門,將DNA錄入數據庫。”在唐蔚華的努力下,經過比對,男孩在浙江找到了親生父母。
唐蔚華經常會感慨:“如果沒有頭條尋人這么精準的匹配,像這樣的尋親,若以傳統方法找尋希望會非常渺茫。”
雖然還沒能找到自己的兒子,可每次唐蔚華看到其他家庭的團圓,都會讓她燃起新的希望。
“天下無拐是我畢生的心愿,因為我不忍心看到有家庭經受和我一樣的苦痛。”唐蔚華眼中含淚卻目光堅定,“我希望未來會有更多人像我一樣成為一座橋。總有一天,我的孩子也會走上這座橋,到達有我的彼岸。”
記者了解到,今年1月起,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以偵破拐賣兒童積案、查找失蹤被拐兒童為主要內容的“團圓”行動,將全力偵破一批拐賣兒童積案,全力緝捕一批拐賣兒童犯罪嫌疑人,全面查找一批改革開放以來失蹤被拐的兒童。
要把好事做到底
在許多人看來,頭條尋人的技術原理并不復雜,就是以走失者失蹤地點為圓心,向特定半徑里的頭條用戶推送消息。但就是這樣一個“思想的火花”讓尋人效率倍增。據頭條尋人數據顯示,頭條尋人平均每天發布80條尋人啟事,找到走失者最快用時僅一分鐘。
這個真實的案例發生在2017年。當時,北京市朝陽區一位15歲女孩離家出走,頭條尋人在她走失地點的5公里半徑范圍內向頭條用戶推送了一則尋人消息,一家酒店的工作人員在看到這條消息的幾十秒前,正好見女孩經過。就這樣,走失者在一分鐘之內被成功找到。
“找到走失者,除了憑借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尋人團隊每一個人的愛心和耐心,以及發動更多好心人一起尋找。”北京字節跳動副總裁李濤說,“這個流程不難,但程序多。首先要篩選用戶提交的各種線索,聯系當事人一一核實;再根據采訪補充具體資料和細節,按照規范格式發布尋人啟事;接著根據走失時間估算活動范圍,在走失地點附近做精準的彈窗推送;最后是我們和家屬一起等待知情的好心人聯系。”
每當看到走失者和家人團聚,李濤就會非常欣慰,這也堅定了他繼續做下去的信念:“頭條尋人不僅追求做大做到底,也會做精做深入。”
李濤和團隊通過回訪發現,由于家庭條件有限、親屬無力照料等原因,不少走失人員回家后生活仍面臨困難,甚至會再次走失。“我們覺得項目不應該就此結束,要把好事做到底。”李濤說。
2021年2月,頭條尋人依托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成立了扶危濟困專項基金,初始投入資金2000萬元。根據資助規則,頭條尋人幫助過的走失者,有家庭貧困、身體殘疾或者重大疾病等問題,只要提出申請,基金管理委員會就將發起救助。根據困難程度,一次性資助1萬元或5萬元。
目前,頭條尋人團隊還相繼開展了“兩岸尋親”“尋找烈士后人”“無名患者尋親”“尋找戰友”“華人尋根”“尋找好心人”等項目,幫助更多人尋親圓夢。談起做公益的初心,李濤感慨地說:“我們覺的,公益不是刷存在感,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應該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才是我們做公益的目標。”(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