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市建設小游園,書寫鄉村振興大文章。劉世軍攝
天長市推行移風易俗“接地氣”,講文明新風“入人心”。劉世軍攝
天長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鋪就美麗鄉村幸福底色。劉世軍攝
“十三五”以來,安徽省天長市以自治激發民主活力,以德治涵養文明鄉風,以法治推進現代治理,鄉村治理“治”出了鄉村新面貌,2018年度美麗鄉村驗收位列安徽省縣級第一,榮獲“全國美麗鄉村創建先進縣”稱號;2019年6月,天長市鄉村治理案例成功入選首批20個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同年12月,天長市被列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14個村被列為“省級鄉村治理示范鎮村”,為鄉村振興鋪就幸福底色。
協商議事
提升鄉村自治原動力
驚蟄時分,萬物復蘇。走進安徽省天長市鄭集鎮向陽社區,綠水繞田的生態美景盡收眼底,文創產品研發基地碩果累累,川橋水庫風光旖旎、魚蝦肥美……在社區黨總支書記伍鳳春的帶領下,社區黨組織通過黨群民主協商議事,激發了基層自治活力,既增強了集體經濟,又圓了群眾發家致富奔小康的夢想。
向陽社區由原街北、浮山等三個自然村合并而成,耕地面積近7000畝,但由于水利條件差,田塊面積小,機耕路不通,土地流轉時,多個居民組面臨土地流轉不出去或被承包大戶壓價的窘境。
“以前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可現在種地的人越來越少,總不能撂荒吧?”伍鳳春說。2019年春節后上班的第一天,伍鳳春召集社區“兩委”班子成員開會研究土地流轉問題。大家一致建議,爭取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解決這個共性問題。雖然有了目標,但想要建設高標準農田改造工程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工作量大,事關社區居民的切身利益、面臨遷墳及菜園賠青等問題。
“錢從哪里來?遇到矛盾怎么辦?鎮政府雖然有指導性意見,但我們要把這件好事辦好,必須經過群眾的充分討論,只有經過溝通,才能減少矛盾和阻力!”伍鳳春堅定地說。經過討論,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均認為,只要努力,這些問題并非不可解決。
社區“兩委”意見統一后,大家又分頭征求各居民組老黨員、退休干部、鄉賢們的意見,大家都說,高標準農田改造是一件大好事,既利當前又利后世。
意向定了,居委會邀請社區監督委員會成員、“兩代表一委員”和居民代表等一起協商,最后達成共識——改田不調田,遷墳、菜園沒有賠償,占用莊基地等關鍵的地方要農戶認可,有80%的農戶同意就可以推進該項目。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2019年10月,鄭集鎮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落地并給了向陽社區來實施。在隨后7個多月的時間里,伍鳳春帶著協商委員會成員走進田間地頭、大棚農舍和果林,現場安排施工進度,調解矛盾糾紛,將4000多畝的高標準農田改造成功,贏得眾多社區居民的普遍贊譽,成為群眾自治協商村務的典型案例。
“這是旋耕機,那是收割機、播種機、開溝機……我們還有5臺無人機放在另外倉庫里呢!”立春時節,記者驅車來到國家級農業示范園區——長亭村,在寫著“農機大院”牌子的鋼結構棚子里,整齊擺放著一輛輛各式各樣的大型農機具,一旁的天長市恒豐農事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林祥如數家珍。
“這些地上跑的、天上飛的,都成了我們種地的‘好幫手’,提高了種田的科技含量。”昌豐家庭農場種田大戶陸甘昌不禁感嘆道:“現在當農民基本上不用下田干活,不用披星戴月,也能按時上下班,用農業工人稱呼更為合適啊!”
“我們是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適度開展土地規模經營,放大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長亭村黨總支書記董來有介紹,該村依托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5個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流轉集體土地5500畝,在大壙圩農場的示范帶動下,大力推廣高效、優質的粳稻、粳糯稻種植,全村種植面積達6000畝以上,經加工的“倮倮”牌有機大米,暢銷長三角,所產農產品品質好,市場評價高。
崇德向善
提升鄉村德治向心力
日前,記者走進天長市金集鎮蘆柴村,最吸引眼球的是村務宣傳欄里的“村規民約”:提倡勤懇實干、反對鋪張浪費、革除陳規陋習、關愛老人婦女兒童、嚴禁打牌賭博、維護生態文明、支持產業發展……18條“約定”已成為村民群眾自覺踐行的行為規范。
“起初,我們心里也沒底,總擔心村民對‘村規民約’不買賬,怕大伙兒不支持。”談起2019年著手制定的村規民約,金集鎮蘆柴村黨總支書記程長明向記者坦言,多年來,村民在操辦婚喪喜慶事項中,存在鋪張浪費、講排場等現象,每戶每年人情支出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不少家底薄的人家愣是被沉重的‘人情債’壓彎了腰。”現在不一樣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事不辦”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成新風。
同時,天長市也在不斷強化精神文明建設,將移風易俗、紅白喜事公約納入村規民約。2020年,全市就有3000多戶主動取消了計劃舉辦的宴席。天長市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與鄉村振興、移風易俗、基層社會治理等有機融合,打好“建、管、用”三張牌,充分利用好轄區內文明實踐基層站所的“一場兩堂三室四廊”以及文化廣場、喜慶堂等各類公共服務資源,發揮民政、農業、工青婦等部門和群團組織以及文化志愿者聯合會等力量,組織開展家風故事會、“好家風好家訓”、“孝親之家”和“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表彰活動,樹標兵,立典型,充分發揮榜樣力量,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營造文明鄉村濃厚氛圍,有效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廣大農村地區落地生根,有力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教化行則民風淳,家風清則民風朗。”現如今,一面面掩映在農家院落的文化墻,引導著群眾崇尚文明;一個個身邊典型的創建評比活動,激勵著村民崇德向善;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豐富著群眾的文化生活……在沃野千里的皖東大地上,處處涌動著清爽的文明之風,煥發著無盡的生機和活力。
剛性約束
提升鄉村法治保障力
“古有‘六尺巷’經典美談,如今,在我們村也有互諒互讓的‘七尺田’現代佳話。”去年10月,廣陵街道長亭村雙尖組村民張某某與王某某因田地界址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而引發了激烈的矛盾糾紛。接到警務助理反饋的信息后,該村“兩委”依靠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及時將當事雙方聚在一起調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闡明法理。并請該村民組的村民代表及雙方當事人到田頭確認。最終,在民警和“兩委”干部現場開展法律法規宣講教育下,雙方握手言和,各讓出1米,促成了2米多的機耕路,方便了群眾通行,解除了雙方多年“心結”。
2020年以來,運用“網格+調解”“政府+民間”“行業+專業”等矛盾糾紛多元排查調處手段,該街道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需求,累計排查矛盾糾紛310件,化解286件,化解率92.2%。
法治,成為鄉村治理的最有力保障。近年來,天長市在各村(社區)推行“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以村級法律服務微信群作為基層民主法治陣地,為群眾尊法學法守法提供場所,讓村民切實感受法律服務零距離。在第二批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祝澗村,村里將法治宣傳標語、法理常識繪成文化墻,一幅幅彰顯深刻含義的“畫面”淺顯易懂,村民隨處都可看、可學。而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廣寧村,則邀請村里法律顧問舉辦普及法律法規和政策知識的宣傳講座,引導農戶主動拆除違章搭建,對污染環境、違法建設等行為則聯合街道綜合執法隊嚴管重罰,“管”出效益,“罰”出文明,做到治臟不留死角、治亂不留情面、治差不留隱患。
鄉村要振興,治理需到位。如今,天長市群眾建設美麗家園的氛圍愈發濃厚,實現了從“對手”多到“幫手”多、“被動”多到“主動”多、“看法”多到“辦法”多的有力轉變,“三治融合”讓更多的農民群眾參與到鄉村治理中,最終達到“人人參與、戶戶受益”。
《 中國城市報 》( 2021年04月19日 第12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