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陵城區神頭鎮付店村第一書記張景渤(右),邀請市農科院專家到村查看玉米生長情況。袁 芳攝
德州市陵城區于集鄉孟廟村第一書記劉強(左一)在地里收獲洋蔥。袁 芳攝
德州市陵城區神頭鎮前盛村第一書記望理想(左)與神頭鎮老李村第一書記呂金嶺(右),在前盛村麥田里查看小麥長勢。袁 芳攝
“‘駐村第一書記’不僅是一種頭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4月13日,山東省德州市派陵城區第一書記臨時黨支部書記楊流飛在觀摩評議會上,點評第一書記工作時說。回憶起兩年來的工作,楊流飛十分激動,因為通過這兩年的努力,德州市派陵城區第一書記們所駐的村莊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兩年來,20位市派第一書記為幫扶村投資基礎設施建設2700萬元,極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所駐村莊村集體年收入全部超過5萬元,每村都有可持續發展的增收產業;一共幫扶143名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
這些數字的背后是德州市派陵城區第一書記們殫精竭慮地付出,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第一書記的責任和使命。
修路種樹建廣場
“融資書記”獲村民稱贊
去年5月,陵城區滋鎮后倉村第一書記王書青收到一封信。寫信的人是罹患癌癥的58歲村民王長林,他寫信的目的不是為了哭訴自己的生活困苦,而是感謝王書青為村子發展作出的貢獻。
王長林在信中寫道:“你來村里后,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幫我們鋪好了路、建了公廁、修了廣場、還種了核桃樹。村里的環境美了,我們的生活好了,精氣神也足了,真的感謝你!”
王書青是農業發展銀行德州市分行員工。駐村兩年的時間,他將后倉村從臟亂差的省定貧困村變成了滋鎮“美麗庭院”示范點,并讓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剛駐村時,后倉村的路都是土路,村民進出很不方便。王書青多次向鎮政府匯報村里的情況和村委會的意見,最終爭取到將后倉村主路列入全鎮公路改造計劃,統一施工修建。隨后,他又到農發行籌款,在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協調到10余萬元。此外,王書青還協調資金18萬元,在村里修了一處公共廁所,建設了一處1200平方米的籃球場地和文化活動廣場。去年春天,王書青又協調資金2萬元,在村里主要道路兩旁種植了400棵核桃樹和120棵金葉榆。如今的后倉村不僅環境優美,村里還增加了集體收入。
像王書青一樣,臨齊街道南李村第一書記毛利群在駐村期間協調投資200萬元,修建了南李蔬菜批發巿場至315省道公路2200米及生產道路1300米。糜鎮前李寺村第一書記王輝在駐村期間協調資金96萬元,為前李寺村修建寬7米長1000米的水泥道路,投資13萬元進行村內外綠化、美化、坑塘治理等,提升了村民居住質量。糜鎮糜鎮街村第一書記魏良占爭取環保專項資金1700萬元建設糜鎮污水處理暨濕地深度處理項目,大幅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你修揚水站我通電
“友鄰書記”解6村灌溉難
往年,一到澆地時期糜鎮李官屯村、大江村村民就犯愁。如今,村民們再也不會為灌溉發愁了,因為穿過兩個村子的小河里始終都有灌溉用水。說起解決了這一難題的功臣,還多虧了兩個“友鄰”書記。
2019年春,德達城投公司派駐李官屯村第一書記吳超剛入村時正值莊稼灌溉期,李官屯村毗鄰馬頰河水源充足,但由于揚水站年久失修難以使用,農田灌溉成了大問題。經過調研后,吳超下決心要幫村民們解決這樁煩心事。與此同時,毗鄰的大江村,國網德州供電公司派駐的第一書記徐秀玲也在為村民們的農田灌溉想辦法。通過工作交流,兩人有了合力修建揚水站的計劃。
更巧的是,兩人的“娘家”在修建揚水站的過程中各有優勢。德達城投可以鋪設PVC管道管徑、疏浚聯通原有溝渠等,國網德州供電公司可以負責電力配套工程。就這樣,兩人各司其職:跑手續、籌資金,為了這個大工程忙前忙后。
吳超邀請陵城區水利局專家對揚水站進行勘察測量,籌措資金38萬元,為揚水站改造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徐秀玲協調國網德州供電公司支持資金14.2萬元,新裝變壓器1臺、配電柜1臺,新建架空線路、電纜線路,對揚水站供電系統進行了升級改造。
經過兩位“友鄰”書記的不懈努力,去年3月,李官屯揚水站改造工程趕在農田灌溉期前全面竣工。“揚水站的改造升級不僅為李官屯村、大江村的村民帶來便利,更解決了周邊6個村的農田灌溉難題。”吳超說,這次改造惠及附近約3000人口、近4000畝農田,為6個村莊后續發展淡水養殖打下良好的基礎。
像吳超、徐秀玲一樣,許多第一書記也為村莊基礎設施改善作出了貢獻。前孫鎮張架村第一書記孫震在基礎設施方面籌資已達到124.86萬元,開展了灌溉用電提升、“戶戶通”、村內道路建設、排水、綠化等工程。丁莊鎮董羊皮村第一書記魏冉爭取美麗鄉村建設資金40余萬元,建成村內道路612米。
發展產業找出路
“軍轉書記”助村增收
走進陵城區于集鄉孟廟村,寬闊的水泥路、平整的文化廣場、成方連片的洋蔥田映入眼簾。兩年前,孟廟村還是個村路泥濘、建筑雜亂、集體收入為零的村子。“村子變成現在這樣兒,多虧了劉書記。”村民們口中的劉書記是德州市國資委派駐孟廟村第一書記劉強。駐村以來,劉強為村里鋪路、建廣場、建立種植合作社、家畜養殖基地,讓孟廟村從村容村貌到產業發展都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多年來,孟廟村的集體收入一直很低,讓村子和村民們都富起來成為劉強駐村后肩頭上最重的責任。從部隊轉業的他帶著骨子里那份軍人的責任感,開始為孟廟村謀出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強接觸到洋蔥種植。在和村兩委商議過后,劉強和村黨支部書記吳玉剛驅車150余公里前往位于濟南市槐蔭區的盛農種業有限公司洽談洋蔥種植合作。經過5次艱難的拜訪、商洽后,終于簽下了與該公司的洋蔥種植合作協議。
協議拿到后,不懂技術的劉強開始買書自學起了種植技術。隨后他帶著村民們種起了訂單洋蔥,經過半年多的精心培育,2019年第一茬種植的55畝洋蔥畝產6000公斤,去除成本和給村民的分紅后,集體收入3萬元。“我們又和對方簽訂了110畝的洋蔥訂單種植合同。2020年,我們村集體收入超過了10萬元。”劉強說。另外,劉強還爭取到部隊對地方扶貧的專項資金40萬元,建成一處規模化家畜養殖基地。
在集體增收上,各村的第一書記也各顯神通。神頭鎮前盛村第一書記望理想通過開展鯰魚養殖及種植辣椒、大豆、西蘭花等作物,使集體年收入超過10萬元。徽王莊鎮牛王莊第一書記劉文鵬發展了水果玉米種植、花生種植及榨油項目,促成扒雞集團在該村設立蔬菜生產基地。徽王莊鎮西角寨村第一書記趙蒙帶領村民做大做強徽王葡萄產業。臨齊街道北關村第一書記高有才利用村內原小學校舍,引進了一家幼兒園,年租賃費8萬元。神頭鎮老李村第一書記呂金嶺成功引進投資600多萬元占地80畝的現代設施蔬菜示范園項目。義渡口鎮大李村第一書記賈生珍協調資金45萬元,購買了小麥收割機、玉米聯合收割機各一臺,為本村及周邊村收割農作物,收獲青儲飼料,已為集體增收23萬元。
王書青、吳超、徐秀玲、劉強……他們來自不同部門,從事不同的工作,但他們又都是德州市派到陵城區多名第一書記中的普通一員。他們扎根農村,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上沉下心、撲下身、扎下根的動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 中國城市報 》( 2021年05月03日 第09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