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高鐵站。
任歡歡攝
雄安新區首座新建220千伏變電站劇村變電站。
中新社記者韓冰攝
航拍中建安裝集團雄安新區起步區1號供水廠工程。
中新社記者韓冰攝
雄安新區安新縣白洋淀景區。
宋一力攝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國家級新區河北雄安新區,由河北省管轄。作為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雄安新區不僅是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更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雄安新區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距北京、天津均為105公里,距石家莊155公里,距保定30公里,距北京新機場55公里,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通暢,地質條件穩定,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空間充裕,具備高起點高標準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雄安新區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理念,向著“未來之城”進發,書寫著奮斗者的精彩答卷。
構建科學合理空間布局塑造新時代城市風貌
一個區域所具有的某種特定形態是和城市的性質、規模、歷史基礎、產業特點以及自然地理環境相關聯的。雄安新區在空間布局之初就進行了新區定位的綜合考慮,對其發展目標和現狀條件作了科學定位,相關部門堅持城鄉統籌、均衡發展、宜居宜業,規劃形成“一主、五輔、多節點”的新區城鄉空間布局。
“規劃時我們順應自然、隨形就勢,綜合考慮地形地貌、水文條件、生態環境等因素,科學布局城市建設組團,形成‘北城、中苑、南淀’的總體空間格局。”雄安新區相關工作人員說。
雄安新區突出創新特色,提供優質公共服務,集聚一批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前沿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現代金融、總部經濟等創新型、示范性重點項目,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打造韌性安全的城市基礎設施,精心塑造城市特色,形成宜居宜業現代化城市風貌。
同時,為了進一步塑造雄安新區的新時代城市風貌,雄安新區統籌各類空間資源,整合生態人文要素,依托白洋淀清新優美的生態環境,利用城鎮周邊開闊自然的田野風光,隨形就勢,平原建城,形成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鎮空間、清新明亮的宜人環境,舒展起伏的天際線,展現新時代城市形象。
配套設施陸續完工城市功能逐漸完善
四年來,雄安新區從以規劃建設為主到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時期,各項工作均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雄安新區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新區,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這意味著,新區需服從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積極開展承接疏解配套政策制定,不僅要出臺積分落戶辦法、居住證實施辦法,還應加強住房、薪酬、醫療、教育、社保等方面政策研究。
為完善新區配套設施與功能,中科院雄安創新研究院、國家醫學中心等疏解項目有序推進,北京市支持建設的北海幼兒
園雄安園區即將完工,史家胡同小學雄安校區和北京四中雄安校區正在進行室內外裝修和設備安裝,雄安宣武醫院正在開展主體結構施工。
大批高端高新企業入駐新區,陸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雄安區塊鏈實驗室、新一代網絡實驗室相繼成立。截至今年6月17日,雄安新區本級企業共有4181戶,其中北京投資來源的企業3709戶,占比88.71%。2021年上半年,雄安新區部分片區雛形初步顯現。據施工人員介紹說,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步驟開始施行,城市與數字城市同步建設。
數據顯示,雄安新區已啟動實施重點項目125個,完成投資2035億元;外圍交通骨干路網初步成型,京雄城際及雄安站和津石高速開通運營,京雄高速、榮烏高速新線、京德高速一期等外圍高速和主干線公路主體基本完工。
此外,4個市場化地塊綜合開發加快推進,一批市政基礎、公共服務、公園綠化、商業辦公等設施項目加快推進。目前,雄安新區起步區、啟動區、容東片區等重點片區正在開發建設,建設工人已突破20萬。
適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礎設施打造全球領先的數字城市
雄安新區作為一座拔地而起的新城,如何融入數字高科技,賦能城市智慧功能,是工程設計人員重點考慮的方向之一。記者了解到,一些國內外領先的數字設備和技術在雄安新區均有配置和應用,如城市計算中心、塊數據平臺、自主可控區塊鏈平臺、數字道路分級標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
隨著一批城市級智能平臺的搭建、一批標準的印發、一批新基建項目的落地,雄安新區城市建設中多項核心關鍵技術取得重要創新、一些瓶頸問題取得了新突破,新區智能城市“破繭而出”,完成了從0到1的蝶變。
“現在,雄安新區已經搭建起以‘一中心四平臺’為核心的智能城市基礎框架,邊云協同、算法協同、區塊鏈等多項關鍵技術已經實現了創新突破。”雄安新區相關負責人說,這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系統平臺架構的創新與智能城市建設同步應用實施,將形成成熟的技術、產品和模式復制推廣,這背后的意義并不亞于芯片、操作系統的創新突破,并將成為引領自主創新的小切口,帶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邁向規模化自主創新之路,同時撬動數字城市建設萬億元級市場的發展。
工程建設標準如何與智能化標準融合設計?上述負責人介紹稱:“我們在數字空間建立與物理城市規則相匹配的一套邏輯清晰、完備可行的標準和規范,形成了涵蓋3大類9方面200余項標準的智能城市建設標準框架,已經印發實施了包括物聯網終端、數據資源目錄、多功能信息桿柱、區塊鏈數據協同等15項標準,正在研究編制數字道路、智能社區、視頻終端復用等30項標準。同時,我們努力實現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融合,指導數字城市建設,檢驗、評價數字化建設水平、質量和效益,形成數字孿生城市建設發展的模式和經驗。”
雄安新區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的同步規劃和建設,不僅體現在其適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礎設施,更在于有效推動全域智能化應用服務的實時可控。在大數據資產管理體系建立健全后,雄安新區已經初步打造出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全球領先的數字城市。
數字城市的基礎在于智能基礎設施建設,雄安新區通過打造城市基礎設施同步建設感知設施系統,形成集約化、多功能監測體系和城市全覆蓋的數字化標識體系。
在此基礎上,雄安新區城市物聯網統一開放平臺構建完成,其數據和統籌管理運營的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樞逐漸完善,這都對城市全局實時分析、公共資源智能化配置起到基礎保障作用。
數字化、智能化的城市規劃和建設,推動雄安新區不斷完善城市智能治理體系,并開發建設有全程在線、高效便捷,精準監測、高效處置,主動發現、智能處置的智能政務、智能環保、數字城管。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企業與個人數據賬戶也融入到數字管理體系中,這使得個人誠信體系也具備全數字化功能。這項技術的運用在健全城市智能民生服務,搭建普惠精準、定制服務的智能教育醫療系統方面發揮了有效作用,使雄安新區社區具航拍中建安裝集團備了以人為本、全時空服務的智雄安新區起步區1號供能化功能。
加快數字新基建布局區塊鏈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雄安新區已將新基建作為必備的建設內容列入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要求,在全部項目中進行適度超前部署建設。
經雄安新區初步估算,在已開工和即將開工的項目中,新基建投資額占總投資的比重近五分之一,規模達到近千億元。
據悉,雄安新區在容東片區,每平方公里部署19.8萬個傳感器,約323種。在昝崗片區40余公里、容東片區153余公里市政道路和外圍道路統籌部署智能桿柱、視頻監控、網絡通信、交通信號控制、氣象環境感知、車路協同等智能設施,打造全數字化道路。目前,雄安新區初步形成了數字道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模式新路徑和模式;建立了從B0到B5數字化的審批、建設、驗收管理制度;在項目審批過程中,要求可研報告中增加智能設施專篇,設計文件不達標,沒有智能化內容不予審批;在招投標公告中,明確項目內容需充分數據編目、共享、終端統一接入、云資源統一部署等要求。
據雄安新區工作人員介紹,新區相關單位通過自主創新在實踐中持續加大應用和突破,如數字化道路、智慧社區、數字身份和區塊鏈技術。
其中,區塊鏈技術在資金管理方面的創新探索已經形成較為系統完善的操作模式。在具體操作層面,記者了解到,主要是通過建設征拆遷和建設資金管理系統,將系統之間的跨鏈互通和數據協同實現資金撥付一鍵“穿透式”管理。如通過優化資金拔付流程,將征拆遷傳統資金管理的3個支付節點縮減至1個,征遷補償發放時間從5天、10天變成了現在的小時級、分鐘級,效率提升80%以上。
此外,傳統建設資金管理的多支付節點各自獨立支付,也被調整為鏈上自動穿透式支付,這使得實際到賬時間縮減至1個工作日,效率提升60%以上。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區塊鏈資金管理平臺累計撥付資金約239億元,其中征拆遷資金管理系統撥付資金達187億元,建設資金管理系統鏈上交易金額達52.05億元。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鏈上自動穿透式支付未出現一筆資金安全問題,有效避免了百姓征遷款和新區建設者工資截留、挪用、拖欠等問題。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推動綠色體系快速構筑
臨近白洋淀生態區的雄安新區,具有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生態特點。一直以來,雄安新區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城水林田淀系統治理,保護好白洋淀生態環境,恢復“華北之腎”功能。為此,雄安新區數年前即開始大規模植樹造林,開展國土綠化,以構建寧靜、和諧、美麗的自然環境外。此外,雄安新區還推動區域流域協同治理,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建成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典范城市。
為了恢復淀泊水面,雄安新區相關部門合理調控淀泊生態水文過程,使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建設水系連通工程,聯合調度安格莊、西大洋、王快等上游水庫水量,恢復淀泊水動力過程。
此外,開展生態修復也是推進生態建城的重要舉措之一。雄安新區利用自然本底優勢,結合生態清淤,優化淀區生態格局,對現有葦田荷塘進行微地貌改造和調控,修復多元生境,展現白洋淀荷塘葦海自然景觀。
實施生態過程調控,恢復退化區域的原生水生植被,促進水生動物土著種增殖和種類增加,恢復和保護鳥類棲息地,提高生物多樣性,優化生態系統結構,增強白洋淀生態自我修復能力。
數年來,雄安新區生態安全格局逐漸形成,規劃建設的“一淀、三帶、九片、多廊”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態城市。
在環境治理方面,雄安新區及周邊和上游地區協同制定產業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有效舉措,如實行負面清單制度,依法關停、嚴禁新建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和項目;提升傳統產業的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強化綜合監管;集中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農村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開展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全面開展滲坑、黑臭水體綜合整治。
四年來,雄安新區聚焦抓好白洋淀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華北之腎”功能加快恢復;一體化推進補水、治污、防洪工作,淀區內源污染治理穩妥推進,唐河污水庫污染土壤實現安全處置,常態化生態補水持續實施,淀區水質持續改善,達到全域四類,局部三類。
此外,防洪排澇體系不斷完善,南拒馬河右堤、萍河左堤等環起步區防洪堤具備20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千年秀林、雄安郊野公園和城市公園建設,使得當地林區達到41萬畝,森林覆蓋率占比30%。
“我們堅持治污、補水、防洪‘三位一體’,嚴格落實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制定和完善實施方案,不折不扣落實各項舉措,加快恢復白洋淀‘華北之腎’功能。”雄安新區領導介紹說,雄安新區將繼續圍繞構建“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的生態安全格局,有序建設生態廊道、生態公園、生態水網,持續開展千年秀林建設,建成雄安郊野公園和一批城市公園,構建新區藍綠本底,打造“未來品質之城”。
《 中國城市報 》( 2021年06月28日 第10-11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