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縣首陽藥材市場。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第四屆中國(甘肅)中醫藥產業博覽會將在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舉行。事實上,這并不是隴西縣第一次作為藥博會的舉辦地。
隴西縣中醫藥產業有何亮點?為何能連續三屆成為藥博會的舉辦地。記者在采訪中拿到這樣一份成績單:中醫藥產業對隴西縣財政和農民的收入貢獻率均接近1/3,中醫藥增加值占到了全縣工業增加值的“半壁江山”,中醫藥產業已成為當地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首位產業。取得如此成績的背后,隴西縣究竟靠什么?
標準化種植助農增收
行走在8月的隴西縣福星鎮元頭坪村,在田野里極目望去,藥材滿目蔥蘢,長勢喜人。層層梯田上,一陣微風拂過,乳白的黨參花、紅紫的黃苓花、淡黃的黃芪花……宛若仙女,翩然起舞。
村民鮮興明正在田地里忙碌,相比其它莊稼,藥材普遍生長周期長,地里草也多,每天天一亮鮮興明就和妻子下地鋤草。
多年前,鮮興明家和當地大多數村民一樣,靠種植小麥、糜谷為生,由于產業單一,每天圍著大山轉,日子過得并不寬裕。
后來,當地政府倡導村民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鮮興明試著種植了3畝中藥材,收益還不錯。嘗到甜頭的鮮興明自此和藥材結下了不解之緣,藥材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日子也一天天好起來。
今年,當地政府以元頭坪村為中心規劃了萬畝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每畝補助種藥農2袋有機肥。這也再次提高了鮮興明的種植積極性,藥材種植面積一下子拓展到48畝。
“標準化種植基地全面推廣運用綠色有機肥、標準化種子和土地深松、移栽、施肥、采挖等各類農業現代化機械,對核心區種植農戶進行有機肥、農藥補貼。元頭坪村種植了黨參、黃芪、黃芩三類中藥材4000多畝,每戶藥農平均達14畝。”元頭坪村黨支部書記周玲玉告訴記者。
元頭坪村是近年來隴西縣推進藥材種植標準化的縮影。
“全縣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35萬畝。”隴西縣中醫藥產業發展局局長王仲良向記者介紹,依托甘肅省現代農業示范園——中國藥都·隴西藥圃園,隴西縣開展新品種引進示范、提純復壯和品種馴化、選育、繁育、標準化種植試驗等工作,先后制定了黃芪、黃芩、黨參等11個標準化種子、種苗培育和栽培技術操作規程。
此外,隴西縣還鼓勵企業通過土地流轉和“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等方式,加快構建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和藥源基地體系,引導廣大藥農推廣應用無公害種植、秸稈生物反應堆等技術,杜絕壯根靈、農藥等化學藥劑使用。2020年隴西縣建立種子種苗繁育基地5萬畝,建立標準化種植基地20萬畝。
精細化加工拓展產業鏈
鏡頭轉至碧巖鎮,在當地中藥材加工車間,伴著隆隆的機器轟鳴聲,各類中藥材的炮制、煎煮、切片、包裝等環節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一派繁忙景象。
碧巖鎮是隴西縣重要的中藥材生產基地,但長期產業鏈條短、農民增收慢。2020年,當地政府投資225萬元興建了藥材切片加工生產線一條,配套建設晾曬場地、消防排水管網及恒溫貯藏庫。
據了解,車間產權屬于村集體,當地通過筑巢引鳳,引進甘肅古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承包運營。
甘肅古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牟永奇告訴記者,車間預計每年可收購加工藥材1200噸,實現中藥材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同時,車間可就地吸納搬遷貧困勞動力30人,月人均工資穩定收入可達2000元以上。
近年來,隴西縣通過建園區、搭平臺,推進藥材加工精深化。王仲良介紹,一方面,引導縣內切片初加工散戶組建中藥材初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入駐江能、揚子江飲片加工基地,推動全縣中藥材初加工向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另一方面,鼓勵引導企業打造集中藥飲片、提取物、成藥、保健品等為一體的大眾化、高端化產品加工體系。
此外,隴西縣按照“園區承載、龍頭帶動、技術支撐”的工作思路,建成占地4.9平方公里的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先后引進入駐天津天士力集團、中國醫藥集團、河北神威集團等知名中醫藥加工企業26家。
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園區的聚集輻射帶動下,隴西縣較大規模的中藥材加工企業達到52家,中醫藥加工基本實現了由初級切片向飲片炮制、有效成份提取、成藥制造、保健品開發全產業鏈的拓展延伸。
智能化倉儲降本增效
在隴西縣,藥材倉庫林立。眾多的倉庫提供了大量的貨位,得天獨厚的倉儲環境優勢保證了藥材倉儲的質量。
隨著機器手靈活的轉動,一箱箱白條黨參整齊地碼在托盤上,沿著轉送帶進入后面的恒溫恒濕的藥倉。這是甘肅中藥材交易中心智能云倉工作時的一幕。
據甘肅中藥材交易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這家倉庫由江能醫藥集團投資4.5億元建設,靜態倉儲能力近7萬噸、動態倉儲能力30萬噸,集成計算機控制、智能收發作業等先進技術,可以實現中藥材倉儲立體化、智能化。
近年來,隴西縣采取新建和改造“兩手抓”的辦法,實現了倉儲規模不斷擴大和倉儲質量有效保證。目前,隴西縣千噸以上倉儲物流企業達到35家,靜態倉儲能力100萬噸,倉儲品種320多個,年周轉量由100萬噸增長到200萬噸。
如此大的倉儲規模,隴西縣是如何實現的?王仲良介紹,隴西縣積極扶持現有的倉儲企業對傳統倉儲庫進行改造擴容,廣泛采用輻照滅菌、低溫干燥、紅外線干燥等儲存技術,積極推廣應用低溫充氮技術,保障中藥材儲存環節質量安全。
此外,隴西縣大力鼓勵企業投資發展倉儲業。依托中天物流公司投資的1.5億元,建成了占地150畝的甘肅隴西中藥材物流園;引進廣東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啟動建設投資15億元、占地1000畝的康美甘肅西部中藥城現代倉儲物流及中成藥、保健品交易中心;加快建設總投資5億元的中國中藥隴西中藥材倉儲物流中心。
以康美甘肅西部中藥城項目為例,王仲良介紹,項目建成以后,可容納中藥材、中成藥、保健品倉儲、銷售企業和個體戶上千戶,年靜態倉儲能力50萬噸,實現銷售200億元,安排就業2000人,上繳稅金2億元,全縣中藥材靜態倉儲能力較現有能力翻一番。
打造特色節會品牌
好酒也怕巷子深。隴西縣道地藥材如何推銷出去?近年來,隴西縣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積極開展宣傳推介。
隴西縣給出的答案之一便是打造特色節會品牌。2008年起,隴西縣連續承辦了八屆中國·隴西中醫藥產業發展大會;2017年又成功舉辦了甘肅省中醫藥產業博覽會;2018年起,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甘肅)中醫藥產業博覽會。
展會給隴西帶來了什么?以第二屆藥博會為例,王仲良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隴西主會場布展面積3.7萬平方米,參展單位732家,簽約合同項目34個、簽約總金額達61.3億元。
“歷屆博覽會的成功召開,有力地擴大和提升了隴西中藥材產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推動了隴西中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王仲良說。
記者了解到,隴西先后被命名為“中國黃芪之鄉”“全國中藥材(黃芪、黨參)產業知名品牌示范區”;“隴西白條黨參”“隴西黃芪”被認定為“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隴西黃芪”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與此同時,當地政府還指導縣內中醫藥加工企業研發生產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的品牌產品,鼓勵引導企業在產品生產和銷售過程中規范使用“隴西黃芪”“隴西白條黨參”“天下藥倉”等區域性品牌和資源性品牌,充分發揮公共商標和公共品牌效應增強市場話語權。
截至目前,隴西縣累計申報注冊“惠森”“中天泰科”“隴山渭水”“隴元貴寶”等中藥飲片、藥茶、藥膳等產品商標30多個;中天藥業生產的“紅芪口服液”具有完全知識產權,是全國獨家準字號綠色非處方類藥品。(圖片由隴西縣委宣傳部提供)
《 中國城市報 》( 2021年08月09日 第11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