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上,各地綠色建筑技術成果紛紛亮相。
中新社記者 張 浪攝
作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助力,綠色金融的高質量發展備受關注。
2017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組織廣東、浙江等地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其中廣州市成為全國一線城市中唯一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如今四年過去,廣州在落地綠色金融方面成效如何?全國范圍內綠色金融發展現狀如何?房地產建筑業等“能耗大戶”如何實現綠色轉型?
廣州領跑各試驗區,累計發行綠色債券780余億元
2021年全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實施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專項政策,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
截至目前,我國共設立了六省(區)九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六省區包括浙江、江西、廣東、貴州、甘肅和新疆。據人民銀行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末六省(區)九地試驗區綠色貸款余額達2368.3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比重15.1%;綠色債券余額1350億元,同比增長66%。
在上述六省(區)九地試驗區中,廣州已有初步成效。
在7月29日舉辦的2021中國國際綠色金融與綠色建筑論壇上,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何華權透露,截至今年6月,廣州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接近5000億元,同比增長42%;全市累計發行各類綠色債券780余億元,總量居各試驗區之首;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碳配額實現交易累計成交接近2億元,占全國成交額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全國的碳排放試點區域里也是排名第一。2020年,廣州新增民間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已經達到80%。
今年初,廣州市企業已經成為全國首批碳中和債、首批碳中和與綠色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者之一;廣州市花都區還創新了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等金融產品;來自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的數據也顯示,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公布的首批52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案例中,由廣州創新形成的案例達11個。
這也直接推高了廣東省的綠色貸款余額總量。截至2021年3月末,廣東綠色貸款余額達11062億元,同比增長37%,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
廣東、湖北、北京和江蘇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占比60%
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家層面也在密集發聲支持綠色金融發展。7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金融委會議明確強調,發展綠色金融是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之一。
7月13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透露,央行正有序推進碳減排支持工具設立工作,通過向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持金融機構為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應的重點項目提供優惠利率融資。
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宣告啟動。全國統一的碳市場“開閘”,召喚更大更強的綠色金融市場。
其中,綠色債券被視作重要手段之一。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學工介紹,債券市場是企業融資的一個主要渠道,優勢是融資成本低、流動性比較好、風險相對分散,特別對企業而言不喪失控制權,因此在主要的發達國家中是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
2015年12月31日,發改委發布《綠色債券發行指引》,強調支持綠色低碳項目融資,開創了中國綠色債券的先河。
盡管如此,綠色債券目前在全球債券市場的比例仍然很低。債券倡議組織中國區總經理謝文泓給出了一組數據:全球債券市場規模約為100萬億美元,而綠色債券的占比只有約1%。他也提到,綠色債券在過去幾年發展也非常快,每年以50%—60%的增速快速發展,接下來幾年在全球債券市場的占比有望提高至20%。
“從實際的市場運行的情況來看,綠色債券發行的平均票面的利率水平略低于市場收益率水平,說明投資者還是愿意為綠色發展作一些貢獻,愿意讓出一些收益來支持綠色發展。”孫學工說。
孫學工透露,綠色債券自發行以來,發行額在逐年提高,特別是2020年盡管遭受較嚴重的疫情沖擊,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仍然超過480億元;從綠色債券發行區域上看,廣東、湖北、北京和江蘇四省市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四省市合計發行規模已超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的60%。
綠色債券用于綠色建筑占比不到10%
具體落地來說,建筑、能源、交通作為國際公認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三大領域,其綠色化是未來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所在。
“每建造1平方米的房屋,要產生0.8噸的碳,因此在建筑方面的碳排放減少形勢嚴峻,綠色建筑大有可為。”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舉例說道。
中國人民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也直言,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近些年建筑能耗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建筑面積的增長速度。
自2016年8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來,我國綠色金融市場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以綠色建筑為例,業內認為投入到該領域的金融支持還遠遠不夠。
馬駿提到,中國內地發行的綠色債券用于綠色建筑的占比不到10%,而在國際市場上用于綠色建筑的占比一般能達到30%。
具體阻礙有哪些?他進一步分析,首先在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層面,還沒有對綠色建筑實施差別化處理,導致很多商業銀行不敢、不能或者不愿意支持綠色建筑開發。
在行業層面,綠色建筑運行標識的管理還有待完善,特別是建筑運營階段能耗信息披露缺失。這一方面導致綠色建筑在運行階段的綠色效益難以保證;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金融機構支持綠色建筑的動力,以及消費者購買租用綠色建筑的興趣。
在企業層面,綠色建筑的產業鏈較長,涉及主體比較多,除了大型的房地產開發商,還有大量的中小民營企業,以及一些綠色建材企業和節能服務公司。這些企業雖有一定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但大多數為輕資產企業,難以提供金融機構需要的抵押擔保品,從而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如何應對這些挑戰?馬駿認為,首先在保證對房地產行業進行有效宏觀調控的前提下,應該對綠色建筑實施差異化、精細化的金融政策,保證綠色建筑的融資可獲得性優于非綠色建筑。
此外,金融機構也應該針對建筑行業的特點及其低碳發展的要求,創新研發一批新的金融產品。比如銀行要投入力量分析綠色開發貸和綠色按揭貸的違約率與非綠貸款的區別,在此基礎上實施差別化的定價;研發綠色開發貸、按揭貸,建筑光伏資產的證券化產品,創新綠色建筑保險產品,針對綠色建筑產業鏈開發綠色供應鏈金融產品和服務,以及與綠色建筑減排相關的碳性能產品等等。
不過記者注意到,在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筑方面,一些城市已有初步成效。
比如在2020年3月,浙江省湖州市成為全國首個由住建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合作推動的綠色建筑和綠色金融協同發展的試點城市。
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雷曜介紹,試點一年多來,湖州已初步探索形成經驗。
比如湖州通過建立綠色建筑的信息披露的平臺和機制,幫助金融機構識別綠色建筑。這不僅幫助了政府給予扶持,也幫助銀企加強對接;同時,湖州還推動保險產品的創新,通過應用人保財險開發的綠色建筑性能保險,可以管理項目不同階段綠色建筑的評審標準問題,進而保障綠色建筑的可信度,解決綠色建筑項目責任劃分的問題;湖州還完善了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筑的激勵約束機制,創新金融產品。
同時,湖州還在沒有擴大房地產信貸總量的前提下,完成了房地產調控和金融支持綠色建筑發展的兩個目標。
雷曜透露,試點一年以來,湖州的房地產貸款占比出現了有效降低,但其中綠色建筑相關貸款的占比大幅度提高30%。“意味著有限的信貸資源更多涌向了綠色建筑領域。”他說。
綠色建筑每年新增4—6億平方米,市場超萬億元
未來的綠色建筑將走向何方?住建部科技產業中心綠色建筑發展處負責人梁浩認為,隨著消費者對于綠色建筑的認知逐步提升,過去以政府為主導的格局將逐步得到改變,一些高品質、健康舒適的建筑將更受消費者青睞。
他表示,我國每年新增綠色建筑體量約為4—6億平方米,既有建筑綠色改造市場達上萬億元,市場空間極大。
但綠色建筑除了重設計輕運行,地域分布不平衡,沒有形成市場為主導的長效機制外,行業集中度依然較低。
“綠色建筑目前還是屬于大行業、小公司。”梁浩提到,2020年整個建筑業產值達到28萬億元,從業人口接近6000萬。但目前龍頭企業較少,企業多小而精。因此公司之間的差異化不明顯,資金、技術、規模門檻不高,頭部企業領先優勢不突出,受地域或距離限制較多,缺乏組織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來帶動。
不過具體到城市而言,目前江蘇、上海、廣東、湖南、河北多地都圍繞綠色建筑積極推出了鼓勵措施,比如在上海,符合要求的超低能耗建筑項目,最高可獎勵3%不計容積率獎勵;在北京,這種趨勢則體現在土地拍賣中,除了競地價、房價、競政府持有產權份額等工具外,北京還提出“競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低能耗、裝配式等的綠色建筑指標都被納入競爭標準中。
“這也可能是綠色建筑未來在一線城市的一些思路。”梁浩說。
《 中國城市報 》( 2021年08月09日 第06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