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菜花盛開,婺源縣月亮灣風光美如畫。
茶農在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金竹茶園采摘春茶。
游客在江西省婺源縣石門山峽谷體驗崖壁步道。
婺源縣江嶺景區春季油菜花海。
初秋時節,傍晚時分,漫步在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粉墻黛瓦的古村,游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古巷間,歷史和人文氣息彌漫而來,讓人流連忘返;村外,田野被溫柔的霞光包裹住,仍蓋不住那抹濃郁的翠綠。遠山近水,像一幅展開的五彩畫卷,充滿了詩情畫意……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休閑度假。
近年來,婺源縣厚植興農沃土,抓好龍頭產業培育工程,帶動農業農村跨越式發展,先后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榮譽稱號,成為了鄉村振興的典范。
守護青山綠水
夯實鄉村振興的生態根基
“這個村莊很整潔,村民也很熱情,一灣綠水環繞,河邊古樹成林。這么美的地方,真想在這里住下!”在石門村游覽的游客感慨道。
近年來,婺源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施生態宜居鄉村建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現“村村秀美、處處和美”。
婺源縣林業產業局局長李寶田向記者介紹,為呵護旖旎的自然風光,婺源縣借鑒水口林保護經驗,建立珍稀動物型、自然生態型、水源涵養型等自然保護小區193處,對全縣163萬畝天然闊葉林實施長期禁伐;為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婺源縣全面推行林長制,由縣委書記和縣長分別擔任縣級總林長和副總林長,設立縣、鄉、村三級林長,創新推出巡護林工作機制,構建起完善緊密的巡護林網絡和體系,促進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和發展,筑牢生態環境安全網。
同時,婺源縣深入開展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全面落實“河長制”,收回山塘水庫承包經營權并禁止化肥養魚,執行禽畜養殖“三區”規劃;啟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開展“環保360”行動,提高工業企業準入門檻,關閉“五小”企業200多家,謝絕各類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近千個……通過實行一系列“鐵腕”措施,婺源縣護住了綠水青山,森林覆蓋率達到82.64%,森林旅游面積達96700公頃,獲評“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全縣空氣質量達國家二級標準、地表水達國家二類水標準,負氧離子濃度達7-13萬個/立方厘米,獲評“中國天然氧吧”。
發展全域旅游
筑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得益于便捷的交通條件、徽派建筑與田園風光的完美融合,我們民宿逐漸成為外國游客了解中國鄉土文化的一個窗口。”“天凈沙”老宅民宿業主廖敏欣告訴記者,“入住民宿的游客中,七成以上是外國人。很自豪能通過‘旅游+民宿’這種方式,讓各國游客通過旅居了解我們的好山好水和文化民俗,讓他們感受到中國鄉村的新面貌。”
“油菜花是婺源旅游的‘成名曲’。我們把油菜花作為最大的特色風景和最具競爭力的旅游業態。”婺源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洪文勝告訴記者,“全縣打造了12萬畝油菜花海,全球首例反季節油菜種植也取得了成功,‘油菜花經濟’一枝獨秀。同時,婺源縣發展皇菊種植面積3000畝,年產值達6000多萬元,形成了‘春賞油菜花、秋觀皇菊’的喜人局面。‘花海’帶動了我縣農家樂、民宿、寫生、攝影、影視等產業發展,全縣成了‘天然影視城’。”
“婺源縣農民80%都從事與茶相關的產業,重點區域的茶業收入占人均收入的30%以上。婺源綠茶的品質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婺源綠茶品牌價值突破50億元。”婺源縣農業農村局有機產業辦主任王永剛向記者透露。
茶產業方興未艾,“茶旅”融合的藍圖也正在擘畫。為進一步豐富現代農業內涵,促進茶旅融合發展,記者了解到,以茶園采制體驗、山野游覽健身、登山觀光眺望為主題的生態茶園觀光休閑旅游區正在規劃建設中。婺源縣對全縣369個村進行優化提升,打造了25個高品質示范村,成為“零門票”景點。
目前,婺源縣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整縣命名的3A景區,全縣4A以上景區14個,是全國4A以上景區最多的縣。這里把全域作為一個休閑農業大觀園進行精心打造,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建設文明鄉風
打造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
“鄉村振興既要有美麗村容村貌的‘面子’,又要有為民辦事、帶民致富的‘里子’。”婺源縣紀委副書記王雪勤表示,樹立鄉村文明新風,是豐富鄉村振興內涵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婺源采取群眾認可的約束性措施,積極推進移風易俗,有效遏制陳規陋習,樹立農村文明新風,實現鄉風文明。該縣創新開展“微家訓”工作,挖掘傳承家風家訓文化,涵養淳樸民風,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最高獎“長安杯”。“別看家訓只有寥寥數語,但都是祖祖輩輩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的教誨。把家訓掛在門口,每天進出都能看到,可以對照自省、教育子孫。”汪口村黨支部副書記俞學志說道。
同時,婺源縣開展朱子文化“六進”工程,讓每一堂朱子課、每一個村史館、每一棟古建筑都成為“活教材”。在農村開展“文明戶”“清潔戶”“身邊好人”等評選表彰活動,用身邊的好人、好事來教育引導群眾,讓“最美婺源人”豐富“最美鄉村”內涵。
“村里還開設道德評議會,吸納老黨員、老干部、道德模范等參加。”嚴田村黨支部書記李其良告訴記者,“在秩敘堂里‘群眾說、鄉賢論、榜上亮’,好壞大家評,落后大家幫。”婺源縣制定完善村規民約、自治管理、揚善懲戒等管理制度,加大失信懲戒力度,加快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探索實行農家樂和民宿失信黑名單制度等,實現了“處處是旅游環境、人人是旅游大使”,不讓一位游客在婺源受委屈。
“人才是第一資源。”婺源縣堅持把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大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等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鄉村振興需要基層干部扎根農村。我們承載著老百姓最樸實的夢想,為夢想奮斗,就是我們的初心。”婺源縣大鄣山鄉的年輕干部程佳琦寫下了“五四”青年感言。該縣大力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在農村創新創業,爭當產業發展領頭雁、脫貧攻堅領路人。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多問民生之需,多思富民之策,多辦惠民之事,多做打基礎、管長遠、利民生的事,真正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婺源縣新任縣委書記徐樹斌在就職會議上表態。在歷屆縣領導干部的正確施政下,婺源進入了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目前,婺源縣直接從事旅游人員達8萬人,人均年收入逾3萬元。篁嶺村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的典范,馬家村成為江西省鄉村振興示范點。(圖片由婺源縣委宣傳部提供)
《 中國城市報 》( 2021年08月30日 第08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