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迅速,各地綜合性博物館的新建、擴建和改造以及各類行業博物館的出現都顯示出博物館事業的蓬勃發展。然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發現,我國尚缺乏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醫藥健康類行業博物館。截至2020年底,北京地區備案博物館已達197座,但沒有一座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國家級中醫藥行業博物館。
張其成認為,建設國家中醫藥博物館是傳播中醫藥健康知識、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養的重要平臺。國家中醫藥博物館的建立,將為公眾提供了解中醫藥文化的平臺,進一步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的中醫藥文化需求。通過中醫藥文物講好中醫藥故事,傳播中醫藥健康知識,有助于提高人民大眾的健康素養,也有助于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近二十年來,幾屆政協委員多次提案建議推進設立國家中醫藥博物館。2020年3月中央編辦批復設立國家中醫藥博物館,然而至今還沒有立項。為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張其成建議:
一是加快推進國家中醫藥博物館在國家發改委的立項審批工作。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基本建成國家中醫藥博物館并投入試運行,將其打造成為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中醫藥科學知識、推廣中醫藥創新成果的重要平臺和窗口,進一步凝聚中醫藥全行業奮力拼搏的精神力量,促進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為健康中國建設作出貢獻。
二是進一步推動國家中醫藥博物館在北京的選址立項工作,盡早在北京市核心地區或交通便利區域建成實體館。在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及文化中心發展定位的推動下,更好地發揮國家中醫藥博物館展現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作用,更好地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傳播,進一步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三是搶修“太醫院”,建設燕京中醫藥博物館,實現國家中醫藥博物館的“一館兩址”布局。配合北京中軸線申遺,對位于北京東城區地安門東大街的“太醫院”進行騰退、修繕、保護。與新建主館形成互補。新建主館側重于全方位、全領域、全圖景式展現中醫藥發展歷史;“太醫院”館側重于展示宮廷醫學、燕京醫學。
四是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搜集散落民間的中醫藥文物、文獻,對面臨損毀的文物文獻進行搶救式修護。將國家中醫藥博物館打造為中醫藥文化遺產資源采集、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的國家級文化殿堂。
《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3月07日 第1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