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動性、間歇性等特性,用電負荷同樣具有季節性高峰、時段性高峰等特點,這些因素疊加會使得未來能源系統面臨巨大挑戰。
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保障我國在實現“雙碳”過程中的能源系統高效與安全運行勢在必行。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認為,建設數字節能平臺將有助于解決上述相關問題。
劉偉介紹,通過構建節能平臺,將能源生產和能源負荷數據進行互通互聯,采集能源生產側和能源使用側的數據,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對能源系統進行數據聚合與協調優化,從而降低峰值電力負荷,達到提高能源效率與可靠性、穩定性的目的。
劉偉認為,智慧軌道交通、智慧城市等新基建領域存在大量的智慧能源調節需求和機會。例如,地鐵是城市用電大戶,約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1%—2%,而地鐵車站用電量占其中的40%—50%,以大數據、數字孿生、云計算等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打造的智慧地鐵平臺,通過智能節能控制技術的調節,車站空調系統可以達到較好的能效狀態。
以廣州市為例,劉偉介紹,如果將智慧地鐵平臺應用到全市地鐵車站,預計每年可以節能超過1億千瓦時;在車站空調節能的基礎上,平臺還可以實現對于全線網或者單線路地鐵車站空調系統的需求側的整體響應調節,在不影響地鐵車站使用效果的情況下進行空調柔性負荷調節,從而降低全社會用電峰值負荷。
總結相關經驗,劉偉建議從政策層面推動落實新基建領域節能降碳要求,從鼓勵節能科技創新、提升節能管理、深化傳統行業綠色革命、提高節能社會管理等方面上細化政策要求。例如在政府項目,特別是在智慧城市、軌道交通等新基建招投標中增加提升節能減排指標所占比重。
同時,劉偉建議加大新基建領域數字節能體系建設力度。以新網絡、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為代表的新基建項目對能源需求較大,但在調節行業和自身能效方面有其便利性。應推動新基建項目優化用能結構、提升新基建項目在通信、運算、存儲、傳輸設備方面的用能標準;在構建人工智能算法平臺與賦能平臺、打造各行各業的多維數據融合平臺、推動生產生活及社會治理智慧化創新應用時,同步推動能源大腦平臺等的植入和建設,實現智慧節能等智慧化應用的全面鋪開建設,對試點成功的節能降碳平臺和項目要推動規模化落地應用。
劉偉還建議,鼓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促進新能源建設及節能減排力度,鼓勵節能降碳科技創新,促進相關技術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
《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3月07日 第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