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的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逐漸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在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和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要“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2021年,國家發改委已經批復南京、福州、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從公開信息看到,廣東、浙江、安徽、河南等省都在謀劃構建省內都市圈體系或行動計劃。
都市圈發展將成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但其發展總體上仍處于培育成長階段,國內各都市圈在發展的科學布局、產業分工、協調綜合承載能力上仍有很大空間,需要頂層設計。對此,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建議,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牽動,對全國范圍內都市圈發展進行統籌科學的整體規劃,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為各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由國家層面出臺關于全國都市圈的整體發展規劃。目前關于都市圈發展已經出臺一些文件,如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2021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202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
都市圈發展事關重大,同時不同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空間布局、產業模式等差別很大。要在現有政策和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聯合工信、交通運輸、生態環境、文旅等部委,按照全國一盤棋的思路,出臺明確的都市圈發展規劃。
二是在規劃編制中,對都市圈設立明確的門檻標準和定位區分,形成有序發展節奏。我國幅員遼闊,都市圈發展規劃需要綜合考量區域空間、資源稟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科學統籌。
首先要對都市圈設立明確的門檻標準,包括對核心城市經濟發展、人口總量、核心產業、消費活躍度等指標提出量化標準;同時,適當考慮東中西部均衡發展,可靈活考慮標準門檻適度放寬,產業結構與東部互補等,以形成符合國情的高水準、高質量發展的各個都市圈。
其次要進行科學定位區分,避免同質化。各省市做規劃時多是圍繞本區域的區情,有可能帶來諸如產業布局重復、城市功能特色趨同等問題,因此需要在不同都市圈中差異化進行重點產業布局等。
三是在規劃編制中,對生態環境進行全局性思考,做好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支撐。都市圈要起到區域高質量發展帶動作用,需要在完善硬件設施如交通網絡布局等方面下功夫,同時在當下,還要在生態環保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例如,都市圈要在碳達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前面,要加強區域協調,在森林、河流、大氣治理、降污減排、綠色能源、綠色消費等方面推動生態環境治理一體化,實行聯防聯治,打造綠色發展示范區,為區域發展做好綠色支撐。
四是規劃的編制和批復實施要輔以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實現不同都市圈精準施策,包括在財稅政策、土地政策、重點項目布局等方面,促使生產要素向都市圈聚集,提升宏觀經濟調控水平;要輔以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動態督進不僅包括經濟領域指標,也要兼顧軟實力提升,如在高等教育、醫療衛生、文體旅游方面對周邊城市輻射等。逐步推進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動態管理考核,并根據結果進行動態調整。
總之,通過國家頂層的科學規劃統籌,有利于充分挖掘都市圈的綜合潛力,培育現代化國際化特色化城市群體,整體提升區域經濟管理體系現代化水平。這對于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3月07日 第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