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約古宗列盆地中的涓滴匯聚到河曲草原上的蜿蜒嬌柔,再到深山高峽間的湍急奔流,黃河千姿百態,但依舊安瀾。黃河在這里出發,又將在這里離別,青海與黃河的故事,終究不會完結。
海東市是滔滔黃河流出大美青海的最后一站,因位于青海湖之東而得名。這里四面環山、河谷幽深,是黃河上游重要的功能生態區。
為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海東市主動承擔“干流擔當”,實施黃河流域生態治理與保護系列工程,大力發展特色生態產業,打造河湟文化新高地,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帶來一城山水滿眼綠。
植樹增綠打造綠色生態屏障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3月的黃河兩岸,一派繁忙,揮鍬鏟土、扶苗填坑、圍堰澆水,海東市全民義務植樹“大會戰”熱潮迭起。
這場連續五載、動員二百余萬人的“綠色征戰”,是海東人對這里曾經“山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惡劣生態環境的深刻反思和行動自覺。
高寒干旱、土壤貧瘠、植被稀疏、自然災害頻發,曾是沉在海東人心底的傷痛。痛定思痛,在一座座拒絕任何植物扎根的亂石荒山上能干什么?答案是,只有植樹造林才能徹底改變生態環境。
于是,2017年海東市便開啟了浩浩蕩蕩的造林綠化“大會戰”。“種下一棵樹,就是種下一個誓言。在來年,換一個綠水青山的人間。”這成為了海東人的綠色信念,延續至今。
如今的海東市植綠種綠,成果斐然。據了解,海東市近年來累計投入25.8億元實施“三綠”建設、湟水流域規模化林場、三北防護林建設等造林工程;累計投入2.8億元實施湟水河十大綠化工程,投入7億元實施南北山綠化14.8萬畝,投入1.33億元實施機場周邊綠化3.33萬畝;完成國土綠化376.04萬畝,造林面積居青海省之首,全市綠化總人次、數量、面積均相當于過去30年的總和。
海東市不僅注重植樹增綠,還大力實施沿黃治理,確保一河清水向東流。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波浪灘水上樂園曾經是海東市最大的違建項目,嚴重侵占黃河河道,影響黃河行洪安全。現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按照“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抓好大治理”要求,采取工程性治理和突擊性整治相結合的措施,不斷加大對黃河流域精準治理力度,啟動河道恢復治理行動,將水上旅游設施全部拆除,將沿線3.2公里范圍內的河道拓寬了90米。
同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強力整治沿黃污染和非法采砂、亂占亂建等河道“四亂”突出問題。取締在黃河河道中違規網箱養殖的企業2家、沿黃農家院16家和沿黃污水直排單位18家;先后關停了黃河及其干流采砂場24家、黏土磚瓦廠11家;拆除黃河南看臺海事碼頭,波浪灘、清水灣等地的侵占河道建筑,擴寬行洪通道4.63公里,集中清運各類垃圾300萬立方米。
在海東市,沿黃治理的突出案例還有很多。海東市生態保護和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的背后是對生態底線的嚴格堅守,構建了具有海東特色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近年來,海東市相繼出臺了《海東市市級國家機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海東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實施方案》《海東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辦法》等系列制度措施,加大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力度,打擊違法違規排污企業,扎實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區專項行動,深化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和守護母親河專項行動,堅決守好生態環境質量底線。”海東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低碳發展吹響綠色崛起新號角
樂都長辣椒、互助八眉豬、民和馬鈴薯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讓海東市的特色農業發展優勢更加凸顯。
農田殘膜回收率達89%以上、農作物秸稈利用率達95%以上、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高達79%,讓海東市生態農業發展更有綠色底氣。
近年來,海東市將生態綠色農業發展放到優先地位,厚植青藏高原天然純凈、無污染的水、土、空氣等環境資源優勢,扎實開展轉方式、調結構、強產業、育品牌、抓示范等工作,打造青稞酒產業振興發展、拉面產業提質發展、青繡產業創新發展、富硒產業健康發展“四大品牌”,綠色生態農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蘭西城市群建設的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海東市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發展以信息技術、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為主的新經濟,努力構建高端化、集約化、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新海東建設迸發出無限發展潛力和活力。
2021年11月27日,青海“零碳產業園”簽約暨園區綠電工程開工儀式在海東市舉行。自此,青海省首個“零碳產業園”綠電工程啟動建設,引起廣泛關注。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張雷提交了《讓“零碳產業園”成為綠色工業革命的重要載體,推動區域平衡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建議。他指出,在西部地區打造“零碳產業園”,培育綠色新工業體系,可解決新能源生產與消納的錯位問題,促進區域平衡發展和共同富裕。
如今,綠色低碳已經成為海東市產業發展的最美底色。據了解,海東市近年來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引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節能環保、先進裝備制造等高端產業,大力推動國家清潔能源示范區建設,有序發展光伏、風電,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動分布式光伏發電及分散式風力發電項目發展,同時加快清潔能源替代,全面構建清潔低碳的能源生產及消費體系,不斷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穩妥去產能,穩步加大壓減燃煤工作力度。
文旅融合塑造河湟文化特色品牌
當黃河向東奔流,即將再次離開青海時,卻與湟水不期而遇,于是造就了一條璀璨耀眼的河湟文化藝術長廊,柳灣彩陶、古堡邊墻、青稞酒鄉、土族納頓、撒拉爾“口弦”等多姿多彩民俗文化匯聚于此。
河湟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東地區更是河湟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核心區和承載區。
近年來,海東市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蘭西城市群等國家戰略機遇,厚植極地門戶、青藏首站、河湟文化、高原彩籃等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唱響“彩陶故里、拉面之鄉、青繡之源、醉美海東”四張名片,全力推動城市崛起和鄉村振興,以產業聚集商氣、以城市聚集人氣、以教育聚集才氣,向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新海東邁出了堅實步伐。
不僅如此,海東市積極融入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全力創建國家級河湟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編制完成《河湟文化(海東)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頒布實施《海東市河湟文化保護條例》,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喇家考古遺址公園、撒拉爾故里民俗文化園、七里寺花海景區成功創建4A級景區,柳灣彩陶、瞿曇寺等景區內涵品質全面提升。
海東市還圓滿承辦了青海省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成為全省歷史上參賽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體育盛會,實現了讓省委省政府滿意、參賽運動員滿意、全市人民滿意,顯現出了“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的綜合效應。
此外,隨著一批美麗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的建成,一批星級酒店和商貿綜合體落地,海東市服務業態日趨豐富完善,商業集聚效應明顯增強,消費活力得到有效激發,獲得“中國文旅融合示范城市”殊榮,“彩陶故里·拉面之鄉·青繡之源·醉美海東”影響力也在持續擴大。
一座山水田園、生態綠色、宜業宜居、創新活力、城鄉統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海東新城正闊步前行。
《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4月04日 第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