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區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活動現場。曲江新區管委會供圖
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海亮新英里小區內的垃圾分類投放亭。
林飛攝
近年來,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推行,全國多地紛紛通過更換分類垃圾桶助力城市更新,踐行低碳理念。日前,陜西省西安市的一位熱心市民向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他以前對垃圾分類認識不深,經常“把任何雜物都扔進同一個垃圾桶”。而近幾年,小區周邊、街道公園等公共場所均被設置了四分類垃圾桶、智能垃圾分類房等,使他的環保意識大大加深,走上了自覺垃圾分類的綠色生活新路。
不僅是西安市,中國城市報記者了解到,一段時間以來,陜西省各地通過多種形式積極探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辦法落地,突破分類難點堵點。比如,寶雞市首次將垃圾分類知識納入市委黨校主體班教學計劃;咸陽市作為全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以接地氣的方法,加快推進垃圾分類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陜西,低碳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居民綠色生活蔚然成風。
政策引領全面統籌
奠定垃圾分類指導基礎
早在2019年,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在全省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該省各城市全面開展。
不僅如此,陜西省還先后實行了編發全省垃圾分類規劃、印發標準導則、啟動省級示范區建設、指導地市補齊設施短板等系列措施,使得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投放準確率等都有了大幅提升,全省垃圾減量成效初顯。
“垃圾分類是一項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的系統工程。”談及垃圾分類主要工作方法,陜西省住建廳城市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談道,“先要扎實開展調研,確定支持政策,為下一步精準施策奠定基礎;再結合省人大、省政協調研結果和相關建議提案,針對我省實際,確定規劃先行、示范帶動、逐步推進的工作思路。”
中國城市報記者梳理資料發現,陜西省通過編制《陜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規劃(2019—2025年)》《陜西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中長期專項規劃(2020-2030年)》,確定了垃圾分類工作目標;制定《陜西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支持各地市加快分類設施建設;啟動省級示范區建設,發揮示范帶動效應。
據悉,陜西省堅持“一個統籌、五個先行、三個保障”原則,從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督促引導、加快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支持、開展宣傳教育等方面,強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據了解,“一個統籌”是全部門統籌合力推進分類工作,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五個先行”是全系統搭建垃圾分類的四梁八柱,堅持專項規劃先行、省級試點先行、設施建設先行、標準規范先行、宣傳引導先行;“三個保障”是從機制、資金、組織等各方面全方位保障垃圾分類工作行穩致遠,推動垃圾分類大眾化、精細化。
上述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陜西省將加快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推進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從而為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作出貢獻。
加強省級示范區建設
推進垃圾分類形成新風尚
從2020年開始,陜西省已完成兩批省級垃圾分類示范區建設;2022年以項目為抓手,共推進18個示范區建設。
“同學們,你們知道暖瓶膽該被投入哪個垃圾桶嗎?”這是西安市曲江新區第一小學某班進行的一堂“垃圾分類課”。在游戲互動環節,老師手里拿著一些生活垃圾卡片,上面印著果皮、易拉罐、塑料瓶等圖案;面前擺放著三個垃圾桶,分別貼著“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個標志。隨著老師提出一個個問題,講臺下的同學們踴躍舉手回答。若同學答對,老師則將卡片投放到相應的垃圾桶中。
作為第一批陜西省級垃圾分類示范區之一,曲江新區充分依托曲江大文化、大旅游、大文物優勢,秉承“全面動員、全員參與”的工作理念,運用“硬件+軟件”的管理模式,積極探索社區垃圾分類示范特色模式,助推新時尚鋪開傳播面。
據了解,近年來,西安市曲江新區許多學校堅持教育先行,利用國旗下講話、教職工大會、校園廣播、電子屏幕、班會課、科技節、藝術節等形式開展垃圾分類普及教育;通過建章立制、宣傳教育、示范引領,以教育帶動學生,以學生帶動家庭,以學校牽動社會,形成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
而另一個陜西省級垃圾分類示范區——西安市蓮湖區,則通過成立垃圾分類領導小組、以創新分類模式為抓手的工作方案,確定了以宣教基地建設為核心,以創建示范小區為統領,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統籌推進各項工作,持續改善區域環境。
西安市蓮湖區垃圾分類領導小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該區生活垃圾分類宣教基地是西安市首個秉承“參觀+體驗+共享”為理念的科普教育基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于2020年12月底啟動運營。
這座科普教育基地由政策解讀區、生活垃圾科普區、VR互動體驗區、影視展示區、生態館及手工科普教室等構成,系統展示了政府對于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規劃、目標和措施,同時借助文字、圖片、實物體驗、VR模擬、電子圖書、互動游戲、微型影院、手工教室等形式,以身臨其境的場景式體驗,提醒人們從科學的角度正視垃圾問題,踐行垃圾分類、推動環境保護、共享城市之美,讓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
此外,陜西省級垃圾分類示范區西安市長安區通過逐漸實現垃圾分類收運,制定長安區廚余垃圾車輛收集線路圖,對城區廚余垃圾進行定時定點收集。在已初步實現垃圾分類閉環處理的基礎上,長安區針對當前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收集處理方面的短板,建立了長安區生活垃圾分類智能回收平臺,對全區機關、街辦、企事業單位等產生的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進行定期收集和統一管理,并通過積分兌換獎品模式,調動各單位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積極性。
短板亟待補足
全民參與任重道遠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陜西省垃圾分類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目前,部分城市仍有一些存在“混堆混放、混投混扔、混裝混運”等違規情況的小區、企業。對此,陜西省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各級執法隊伍聯動,探索實施“不分類不收運”機制,全面開展分類執法檢查,切實發揮執法監督的處罰兜底作用。
針對收運處置各環節仍存在短板、項目推進不平衡、居民自主分類習慣尚未完全養成、區域及小區間差異較大、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陜西省有關部門通過夯實行業責任、堅持檢查督導和市區執法聯動等一系列舉措,不斷健全、完善分類工作機制,形成了上下有效銜接、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在產業經濟投資專家,環保觀察員、志愿者鄧之東看來,世界本無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讓垃圾分類形成風尚深入人心,需要政府、社會組織、社區、學校、企業、家庭及個人的共同努力,從而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鄧之東說。
其中,政府方面要成為主導者,加強認識,做好規劃,建章立制,出臺相應獎懲措施,讓垃圾分類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垃圾分類也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參與:一方面,可制定企業管理制度,對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堅持垃圾分類提出倡導和要求;另一方面,企業可積極投身垃圾分類產業研究,促進垃圾分類形成產業,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創造經濟價值。”鄧之東表示。
目前,我國生活垃圾分類仍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有業內專家分析稱,以陜西省為例,有關部門應強化政策營銷溝通和垃圾分類基礎教育,為生活垃圾分類和城市環境治理創建獨特的話語體系;加快補齊垃圾回收處理的技術短板,激發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實際行動。此外,通過構建目標群體賦權和參與機制,鼓勵居民參與到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督的全過程中去,使居民更加主動地參與垃圾分類工作。
《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4月25日 第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