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意味著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這無疑是一場硬仗。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戰場,新能源產業是“主力軍”。能源轉型要“先立后破”,重點在“立”上,在滿足當前和未來能源合理需求下,加大新能源供給能力和消費水平,逐步替代傳統化石能源。
低碳經濟的市場效應正在逐漸形成,綠色產品和技術將更具競爭優勢。數字化將成為綠色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數字化技術可以實現各個環節的互聯互通,賦能企業顯著提升速度、質量、效率和靈活性,推進有序減碳。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時間緊、任務重。如何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政府和市場等多方面、多維度的關系,確保目標如期實現,正考驗著“中國速度”和中國智慧”。
6月28日,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2022年大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以“科技創新、綠色轉型—中國實現‘雙碳’戰略的路徑”為主題,聚焦碳達峰碳中和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從政策、市場、技術等角度深人探討我國能源轉型及低碳發展路徑。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主席杜祥琬,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兼中國能源報總編輯譚介輝,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聯席主席白重恩,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財政部原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聯席主席賈康,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西門子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聯席主席肖松,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原所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成員周大地,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研究員嚴剛,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成員高紀凡等嘉賓現場參會,線上參會人數超過300萬人次。
任務艱巨形勢依然嚴峻
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錨定目標,能源轉型,低碳綠色發展勢在必行。
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大幅改善,但形勢依然嚴峻。杜祥琬用一組數據予以說明:2020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達13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7%;能源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約101億噸,占全球能源活動排放總量的30%左右;我國已進人高排放國家行列,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7噸,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4倍,甚至超過英、法等發達國家。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還將驅動能源消費不斷增長,溫室氣體增量壓力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這意味著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這無疑是一場硬仗。
杜祥琬認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存在三大挑戰。首先,我國產業結構偏重,第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40%,卻消費了68%的能源;其次,我國能源結構偏煤,2021年煤炭消費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56%,有待進一步降低;最后,綜合能效偏低,我國能源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亟待提升。在杜祥琬看來,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把握好節奏,積極又穩妥地實現目標,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又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落后和無效投資。“堅持行業和地區梯次有序達峰原則,鼓勵已經達峰的地區不再增長,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區盡早達峰,碳排放量大戶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率先達峰。”他說。
嚴剛表示,污染物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存在“同根同源”特性,兩項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協同推進。通過減污和降碳兩個領域工作的深度耦合,強化目標協同、區域協同、領域協同、措施協同、政策協同和監管協同,實現提質增效。
先立后破加快發展新能源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戰場。“一提到能源穩定供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增加傳統化石能源的產能產量。但煤炭、煤電產業發展的重點,應該是挖掘現有產能的潛力。新增煤炭、煤電裝機過多,會對新能源發展和能源轉型產生阻力。”在周大地看來,能源轉型要“先立后破”,重點在“立”上,在滿足當前和未來能源合理需求的前提下,加大新能源供給能力和消費水平,逐步替代傳統化石能源。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34億千瓦,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76.1%。而風電、光伏發電量分別僅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9%和3.9%,占比依然較低。
“新能源消納能力不足。”白重恩坦言,從電力系統角度來看,為了新能源并網消納,電網需要鋪設新線路,且新能源供給存在間歇性和波動性,還要增加電網調峰能力及智能化的投資。他進一步指出,現有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配額初始發放方法存在弊端,建議將配額由免費發放給電力企業改為免費發放給終端用戶,電力企業通過在碳排放權市場上收購配額來滿足需求。“如果電力企業獲得碳排放權需要付出成本,就有動力來推動電價調整。而消費者通過出售碳排放權獲得收益,對沖電價調整的影響,就可以減小電價調整的阻力。只有在電價中反映出投資成本,才能調動電網消納新能源的積極性。”白重恩表示。
高紀凡認為,實現“雙碳”目標,新能源產業是“主力軍”。過去20年,得益于技術迅速發展,光伏發電成本已降至原來的1/20,未來光伏度電成本還將繼續下降到0.1元,甚至0.05元。他建議,大力發展儲能以應對可再生能源大規模上網給電網體系帶來的挑戰。同時,加快建設特高壓,將西部戈壁、沙漠、荒漠的太陽能發電送到東部城市,對增加清潔能源消納、提高清潔能源占比具有重要意義。
機遇挑戰同在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當前,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已深人人心,科技創新在推動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
賈康認為,除了法律和行政手段,還要建立以制度機制支撐的經濟手段。用利益作為杠桿,引導企業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千方百計把工藝技術對接到綠色低碳的要求上。“如果實施了,企業就能夠獲得物質利益,在競爭中做大做好做強。反之,在市場競爭中就處于劣勢地位。”他表示。
綠色低碳也成為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的“敲門磚”和“加速器”。在肖松看來,低碳經濟的市場效應正在逐漸形成,綠色產品和技術將更具競爭優勢。對企業而言,可持續發展早已不只是關乎社會責任的可選項,而是打開商業機會的窗口,更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支點。其中,數字化將成為綠色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無論是制造工廠、樓宇、交通還是能源系統,從設計、規劃到生產、運營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技術可以實現各個環節的互聯互通,賦能企業顯著提升發展速度、質量、效率和靈活性,推進有序減碳。
譚介輝表示,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離不開積極的輿論引導。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作為人民日報社直屬的專業媒體,旗下有中國汽車報、中國能源報、中國城市報三大融媒體傳播平臺,在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城市等領域承擔著重要的輿論引導職責。未來還將一如既往全面、深人、立體觀察報道汽車、能源產業和城市領域的新探索、新進展、新成效,講好中國的“雙碳”故事。
《 中國城市報 》( 2022年07月04日 第0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