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價格項目是醫療機構提供診療服務的計價單元,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診查費”“護理費”“手術費”,也包括各種檢查檢驗費,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
為了規范管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使價格項目更好計價、更好執行、更好評價,更能適應臨床診療和價格管理需要,國家醫保局目前編制發布了17批立項指南,包括器官移植、臨床量表、口腔種植等,涉及271個主項目、250個加收項、88個擴展項。
近日,國家醫保局舉辦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首場解讀直播。其間,國家醫保局價格招采司醫藥價格處負責人蔣炳鎮表示,統一全國醫療服務價格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立項指南的編制出臺標志著這項工程進入了快車道,將對規范診療收費行為、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突出技術勞務價值產生深刻影響。
為何編制發布立項指南
醫療服務價格是重要的民生價格,涉及14億人民群眾、787萬醫務人員、5萬多醫療機構的龐大主體,涉及每年數萬億元的利益規模。
長期以來,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各省屬地管理,由地方醫藥價格主管部門制定價格項目、確定價格水平,地區之間價格項目的數量、內涵、顆粒度差異都很大。一些地方還按操作流程拆分價格項目,增加醫療機構計費負擔,群眾也看不懂,而且無法兼容新技術。
在此背景下,國家醫保局推進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把統一規范價格項目作為重要改革任務,組織專家團隊研究編制立項指南,目前已編制發布17批立項指南,統一指導各地規范價格項目。
“讓醫院收費更清楚,讓患者付費更明白,是編制立項指南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蔣炳鎮介紹,此次立項指南對存量價格項目進行系統性重塑,無論是項目名稱、服務產出、價格構成,還是加收項、擴展項都更加準確,項目邊界更加清晰。
蔣炳鎮表示,各地對接落實立項指南后,醫療機構可依據本地區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和價格水平,合法合規收費,有利于減少醫務人員計費的事務性負擔。
關于立項指南整合價格項目的總體思路,蔣炳鎮將其總結為:將相同服務產出相關的價格項目進行“合并同類項”。其中有的是不同步驟的歸并,有的是不同術式的合并,還有的則是不同流派的規范。
值得注意的是,價格項目合并的同時價格也會相應調整。例如,特級護理、一級護理等項目落地時會適度上調價格,以更好體現技術勞務價值。而對于CT等放射檢查服務,國家醫保局則將指導各省份在制定省級基準價格時,關注大型檢查設備真實采購價格下降趨勢,合理下調放射檢查服務價格水平。
中國城市報記者從直播現場獲悉,國家醫保局將繼續加快立項指南編制進度,力爭到2024年底,編制好覆蓋大部分學科領域的立項指南,同時指導各省在2025年第三季度前做好對接落地。
滿足多元醫療服務需求
為照顧“老的”,新設“上門服務費”“家庭病床建床費”“床旁超聲”“免陪照護服務”等價格項目;為呵護“小的”,新設“早產兒護理”“新生兒護理”等價格項目,明確加收政策,以鼓勵醫療機構為小朋友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為保障“病的”,新設“航空醫療轉運”價格項目,為生命架設空中綠色通道……
蔣炳鎮介紹,在立項指南的編制過程中,國家醫保局聚焦群眾多樣化就醫需求,聚焦促進補齊醫療服務短板,聚焦推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出一批新的價格項目,支持體現新質生產力的新技術新項目進入臨床應用。
以“免陪照護服務”價格項目為例,福建省福州市第二總醫院院長林鳳飛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設立“免陪照護服務”價格項目是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目標是積極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有望實現多方受益,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的發展。
從試點經驗看,林鳳飛認為,相關項目設立有助于患者加快康復,減少因護理不當導致的風險,提升護理質量和安全;有助于減輕患者家屬負擔,家屬不再需要全天候陪護;有助于優化醫療機構護理資源配置,促進服務效率提高和醫患關系改善。
從社會層面看,林鳳飛認為,相關項目設立讓多元化護理服務體系未來可期,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試點工作的開展,免陪護醫院建設有望走向全面推廣。同時,也為護理行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有助于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護理員行業,緩解護理員資源緊張狀況,推動護理服務專業化優質化。
林鳳飛介紹,2023年6月以來,福州市第二總醫院在骨科的13個病區逐步開展了“免陪護”病房試點工作,患者可自愿選擇“免陪護”或“非免陪護”病區。截至今年10月31日,醫院“免陪護”病房共服務患者1.53萬人,醫院感染發病率由0.78%下降至0.37%,不良事件發生率由0.18%下降至0.06%。
為新技術應用預留空間
醫療服務價格是影響醫療新技術臨床應用的關鍵因素之一。
2023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劉連新曾提交《關于進一步深化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的提案》,認為雖然醫療衛生技術水平正在不斷進步,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內涵及計價方式卻不明確,新增醫療服務項目審批及醫保準入過程漫長。
劉連新舉例說,過去復雜的肝膽胰外科手術需要開腹,現在只要打幾個小孔,就可以在腹腔鏡下完成。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對縮短住院時間、加速患者康復、提高整體醫療效率有重要意義,但定價標準往往不能及時跟上臨床醫療技術的更新和患者救治的實際需求。
隨著立項指南編制進度的加快,上述問題有望得到緩解。蔣炳鎮介紹,在立項指南編制中,國家醫保局不僅考慮對存量項目的整合,也特別關注對增量技術的兼容。
以人工智能臨床實踐為例,經國家醫保局調研,各方普遍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醫生提高診斷效率,但現階段還無法完全“平替”,在已經收取相關診療費用后,如果額外單就人工智能輔助技術再向患者收費有失公平。
“為了支持相對成熟的人工智能輔助技術進入臨床應用,又防止額外增加患者負擔國家醫保局分析人工智能潛在的應用場景,我們在放射檢查、超聲檢查、康復類項目中設立‘人工智能輔助’擴展項,即同樣的價格水平下,醫院可以選擇培養醫務人員進行診療,也可以選擇使用人工智能參與診療行為,但現階段不重復收費。”蔣炳鎮說。
此外,中國城市報記者還注意到,對于一些應當納入服務范圍但醫療機構未能做到的,采取減收政策,是立項指南兼容新技術、適應新需要的另一種方式。
以放射檢查類醫療服務為例,近年來,隨著存儲手段進步,保存、查閱檢查結果不再依賴實體膠片。人們普遍希望CT、核磁等影像能夠實現手機電腦可查、跨醫院可用,以此來減少重復檢查、過度檢查
近日,國家醫保局印發的《放射檢查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將數字影像處理、上傳與云存儲納入放射檢查的價格構成。如醫療機構無法做到檢查影像云存儲的,就需要減收一定費用。
“新項目的內涵有所擴展,兼容性更好,為新技術留下了收費接口,同時也反映出價格政策對新技術在臨床價值、服務產出、提質增效等方面的新期待。”蔣炳鎮說。
《中國城市報》(2024年12月02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