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黃工程景觀鳥瞰。南水北調集團新聞宣傳中心供圖
“10年前,燒水壺中總有一層厚水垢。現在水垢少,拿手的排骨蓮藕湯也更鮮美了。”談到水質變化對生活的影響,北京市豐臺區居民李先生深有感觸。
豐臺區郭公莊水廠的技術人員解釋說:“南水進京后,自來水硬度由以前每升300毫克下降至每升120至130毫克,水堿減少,口感變甜。”
今年是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760億立方米,為沿線7省市45座大中城市、1.85億人提供穩定優質水源。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不僅成為南水千里奔流的生動注腳,也是推動沿線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成功實踐。
優化水資源配置
面對“夏汛冬枯、北缺南豐”的基本水情,歷經半個世紀論證、數十萬建設者十多載奮戰、3000多個日夜精心管護,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建設攻克了超大型渡槽、大口徑輸水隧洞、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管理等一系列難題,成為了一條貫通祖國南北、造福民族、造福人民、壯美遼闊的供水生命線。
碧波千里北送,遠水也解近渴。作為世界最大跨流域調水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從江蘇揚州出發,13級泵站牽引長江水攀越10多層樓的高度,北至天津,東抵膠東半島,北上旅程長達1432公里;中線以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庫為起點,依太行、穿黃河,潤澤華北平原。兩條清水長廊,溝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縱橫渠系覆蓋京津冀豫蘇魯皖7省份的城鄉。
“南水北調工程為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水量調度以及未來國家水網調度積累了寶貴經驗。”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10年來,京津冀地區水資源短缺的難題得到破解,京津冀三地水系形成了互聯、互通、共濟的供水新格局。目前,北京市城區七成以上供水為南水,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山東省形成了以南水北調工程為構架的“T”字型水網。
南水北調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東中線一期工程成為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水資源重要支撐。中國南水北調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南水到來后,東線各受水城市的生活和工業供水保證率從80%提高到97%以上;中線各受水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證率從75%提高到95%以上,工業供水保證率達90%以上。東線沿線水污染防治機制不斷健全完善,東線工程水質持續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中線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質安全保障工作體系加快構建,中線工程水質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Ⅱ類及以上。
保障群眾飲水安全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不斷滿足沿線人民群眾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苦水營,堿場地,一輩子唱不起一臺戲。”“笑不露齒,遮住一嘴黃牙。”河北省衡水市景縣苦水營村村民對“好水”的渴盼更為深刻。由于地處華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區,地下水含氟量高,曾經全村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氟斑牙。
2020年,苦水營村迎來了“南水”。高氟地下水換成了凈化過的從千里之外奔涌而來的長江水,村里人真正喝上了放心“好水”。如今,苦水營村村民飲水又迎來了新變化,全村396戶人家全部更換安裝了物聯網智能水表。苦水營村黨支部書記付鐵軍說:“智能水表正在調試,投入使用后在手機上就能查詢用水量,繳水費也不用出戶,非常便捷,村民們都說日子越過越甘甜。”
飲水思源,用水思遠。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讓沿線人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是淅川人民的責任擔當。
兩次大規模移民,淅川縣36.8萬人搬離故土,成為全國水利移民第一大縣。10年來,淅川縣累計造林330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61.7%;關企業、拆網箱、清違建,淅川縣建成污水處理廠14個、垃圾處理廠12個、農村小型污水處理設施175個、水質自動監測站12個,實現了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淅川人民用擔當換來碧水長流。
復蘇河湖生態環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北方地區長期被城市生產生活擠占的生態用水、農業用水得到有效退還,帶動了沿線治污、河道整治、生態修復等一系列工作,河湖生態環境逐步復蘇,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共生。
10年前,華北地區海河流域“有水皆污,有河皆干。”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華北地區淺層地下水水位開始連續回升,初步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在南水呼喚下,2021年,斷流40多年的海河流域支流滹沱河全域復流。2023年底,北京淺層回升0.90米,與2015年同期相比淺層回升11.01米,“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頻頻現身北京水域。
同時,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工程沿線水土流失問題得到綜合治理,千里防護林郁郁蔥蔥,河南省在總干渠兩側建設的生態廊道綠樹成蔭,吸引各類飛禽在渠道上空翩翩起舞。
按照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則,近年來,江蘇、山東大力推進東線一期工程沿線水污染治理和河湖生態修復,多條干支線河道成為秀美的城市景觀,曾經的“醬油湖”南四湖躋身全國水質優良湖泊行列;東線沿線城市以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為契機,打造生態廊道;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持續向京杭大運河補水,千年古運河連續三次實現百年來全線水流貫通,“泉城”濟南再現四季泉水噴涌景象……一個個南水北調沿線城市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成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動詮釋。
暢通南北經濟循環
悠悠南水,浩浩北上,每一滴水都迸發著澎湃動能。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以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為目標,發揮水資源戰略配置作用,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實現了我國南北之間各類資源和經濟要素的優勢互補、暢通流動,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形成暢通的國內大循環提供了支撐,促進了沿線大中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早年,企業生產全靠抽取地下水。現在,南水是企業發展的命脈。”河北省邯鄲市永洋特鋼動力廠廠長江彥軍介紹,企業升級污水回收處理系統,每噸南水至少循環利用三遍,再生水用于廠區環境衛生和景觀綠化,一噸南水的綜合利用成本比原來降低約一元錢。邯鄲市永年區的地下水硬度高,對設備損傷較大,南水的鈣鎂離子含量低無需處理,大大提高了特鋼產品質量,助力永洋特鋼發展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輕軌、礦山專用型材生產基地。
10年前,在南水北調工程治污倒逼機制下,東線山東段高污染的草漿造紙企業減少了65%。如今,更加環保的新技術讓紙產量達到原來的3.5倍,利稅是原來的4倍。
10年來,通過“南水北調”和“北糧南運”,南北之間的水、糧得到了科學配置。東線一期工程顯著改善了京杭運河航運條件,山東濟寧段內河航運通江達海,大運河江蘇段貨運量明顯提升,京杭運河成為我國僅次于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提高了黃淮海平原50個區縣共計4500多萬畝農田灌溉保證率,農作物生產效益大大提高,“中原糧倉”河南、“華北糧倉”河北、“大國糧倉”山東、“魚米之鄉”江蘇等地的倉廩更加豐實。
全力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是新征程上的光榮使命。12月2日,隨著“江漢先鋒號”TBM刀盤在引江補漢工程4標8號檢修交通洞掌子面緩緩啟旋,引江補漢工程正式進入TBM隧洞掘進施工新階段。
引江補漢工程連接三峽工程與南水北調工程,將三峽水庫的長江水調入丹江口水庫下游的漢江。中國南水北調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引江補漢工程建成后,可大幅提升中線一期工程的供水能力和供水保證率,大幅提高漢江流域及區域水資源調配能力,并為引漢濟渭工程實現遠期調水規模創造條件。
《中國城市報》(2024年12月16日第16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