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左)、潘仁進(中)、董志龍(右)圍繞數智賦能健康城市建設,展開深入探討。
■中國城市報記者 張永超文圖
本期嘉賓: 張曉娟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健康中國工程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潘仁進 明天國際企業機構、寧波全網云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持人: 董志龍 資深經濟學專家、民革十四屆中央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報城市管理研究院副院長
機器人引導看病、檢查,專家名醫“面對面”遠程問診,AI算法自動計算手術、入院排程最優路徑……一個個智慧就醫場景,鮮活展現了數字化技術持續賦能醫療服務的成效。
隨著數字中國建設和健康中國戰略深入實施和融合推進,智慧與健康成為城市建設發展的關鍵詞。不久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聯合發布《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要求積極推進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創新發展。
作為醫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優秀民營企業該如何創新數智場景、推進健康城市建設?本期“發聲·民營經濟三人談”邀請專家和企業家深入探討。
董志龍: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當下,城市已成為人民健康和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目前,數智化健康城市建設存在哪些問題?一座面向未來的健康之城該如何建設?
張曉娟: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密集發布了一系列醫療健康政策,其中《“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把醫療健康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后,一系列圍繞此戰略目標的政策密集發布,遠程醫療、區域協同、分級診療、“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概念逐漸成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十四五”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等政策發布與實施促進了醫院信息化、遠程醫療等智慧醫療發展。目前,數智化健康城市建設在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技術創新與醫療體系融合等方面存在問題。
深入推進數智化健康城市建設需要強化政策引領,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明確健康城市建設的目標、步驟和重點任務;依托數智技術,推動醫療、公共衛生、健康管理等領域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提升城市健康管理水平;加強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和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多方參與機制,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市民等參與健康城市建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董志龍:當數智技術成為醫療健康領域變革的助推器,“開放、創新、協同、整合、共享”逐漸成為醫療行業發展大勢。如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醫療生態新格局?
張曉娟:構建共建共治共享醫療生態新格局,要堅持開放合作,促進醫療行業的創新發展,推動醫療技術與數智技術的深度融合;強化協同合作,促進醫療機構、政府、企業、社區等各方在醫療生態中的協同作用;要整合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水平,推動醫療數據共享,加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確保醫療信息的安全與可靠;要建立健全監管機制,保障醫療生態的健康發展,維護公眾利益。總的來說,需要通過政策引導、數智技術支持、多方參與等方式,推動數智化健康城市建設和醫療生態新格局的構建,為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美好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
董志龍:行業的痛點是創新的原點,也是研發的難點。具有突出創新能力和市場表現的民營企業,如何積極參與并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潘仁進:自主創新、數智融合推動醫療行業產生了更高效、更智能的變革。在智慧醫療建設中,建立統一的醫療信息平臺,可以實現醫療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更加精確地預測醫療需求,同時有效配置醫療設備和人力資源,從而避免資源浪費,提升基層醫療的服務水平。企業發展要與科技創新同頻共振。科技行業的發展速度極快,要時刻關注行業動態,了解新技術、新應用的發展趨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
醫學科技創新始于臨床、立足于臨床、發展于臨床、服務于臨床,是助推醫療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及時準確了解市場需求、分析市場發展契機,是智慧醫療創新的重要前提。
數字化技術在醫療行業應用廣泛,包括電子健康記錄、遠程監測、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大數據分析以及患者自我管理應用等。這些應用場景共同推動了醫療服務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數字化醫療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不僅有傳統的醫療機構和醫療信息化企業,新興互聯網巨頭和創業公司也紛紛涌入。這些企業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產品升級等方面展開激烈競爭,推動了行業快速發展。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要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真正把科技創新成果及時運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要堅持開放合作,促進醫療行業的創新發展,推動醫療技術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促進醫療機構、企業組織等各方在醫療生態上的協同合作,同時推動醫療數據共享,并確保醫療信息的安全可靠。
董志龍:近日,國家醫保局印發的《放射檢查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將數字影像處理、上傳與云存儲納入放射檢查的價格構成。作為研究城市智慧醫療、城市醫學影像平臺運營和全電子化病人影像服務普及應用的企業,公司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探索中積累了哪些先進經驗?
潘仁進:近年來,隨著存儲手段進步,保存、查閱檢查結果不再依賴實體膠片。《指南》將實體膠片從項目價格構成中剝離,由患者按需選購。實體膠片實行零差價銷售,不捆綁收費,將促進醫療機構補齊云影像服務供給短板,助力跨地區跨醫院的檢查結果共享互認。
傳統醫用膠片不便攜帶,且費用不菲,其在履行完“使命”之后,閑置且占空間,扔掉也難以回收利用。醫學影像設備是醫療器械行業中技術壁壘最高的細分市場之一。自2015年起,寧波全網云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全網云醫療”)就開始推行云膠片全電子化數字影像服務。借助云膠片技術,患者在醫院的全部影像檢查數據可直接傳輸到下一家轉診的醫療機構,患者還可與千里之外的醫生“面對面”診療。歷經多年發展,全網云醫療已擁有5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服務患者數量達1.5億,儲存放射影像超7000萬例,節省塑料膠片超億張,節省費用10多億元。現在,全網云醫療的云膠片產品落地縣級及以上規模醫療機構達400多家,并且與廣西梧州、浙江紹興、四川雅安、黑龍江哈爾濱等地的醫療機構廣泛合作,全面推進一站式影像服務。全網云醫療的云膠片已實現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超20%。
作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是持續發展的命脈。2021年,青少年脊柱側彎問題引起了全網云醫療的注意。面對新的醫療需求,市場上既有設備難以對脊椎側彎問題進行精準測量。全網云醫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耗時3年研發了“X射線攝影三維脊柱成像系統”,創新性地運用數字圖像處理、人工智能識別、三維重建技術,重建三維人體骨骼模型。此外,全網云醫療新研發的5G大醫療融合平臺、數字療法等前沿技術產品也將落地。
目前,醫療資源緊張、醫療信息不對稱、就醫流程復雜等問題依然突出,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與醫療服務深度融合,讓最先進技術普惠群眾,讓看病更有“醫”靠,是全網云醫療的責任與使命。我們堅信在數字技術創新應用中,智慧醫療將實現更全面的數據互聯、更精準的診療服務、更高效的運營管理,從而推動醫療行業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引領我們邁向一個更加智慧、更加健康的未來。
《中國城市報》(2024年12月16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