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龍港市印藝小鎮景觀。
在浙江省龍港市,有一個名字廣為傳揚——陳定模。幾乎每一位龍港人在談及家鄉往昔時,都會提到他。
陳定模是誰?
無改革,不龍港。龍港市號稱“中國農民城”,起點是一座完全由農民自建起來的城鎮,也是中國第一座由鎮一步變為市的城市,是新型城鎮化改革的策源地。陳定模,就是當初的鎮黨委書記,親歷了龍港成長的全過程。
日前,中國城市報記者在龍港專訪了86歲的陳定模。聽他憶往昔,領略龍港這座城市一路走來所蘊含的堅韌不拔與創新進取的精神力量。
敢為人先打破城鄉壁壘
將鏡頭拉回到1984年6月,你會看見一個年富力強的中年人,個子不高,身板硬朗,帶著一床棉被、一網兜生活用品,毅然前往龍港報到,自此開啟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個中年人,就是陳定模。他帶著一項重要的任務前來——建設龍港。
彼時的龍港,是一片灘涂,燈不明、路不平、水不清,人口數量不到6000人。鎮黨委的全部家當,只有9個人合借來的3000元辦公經費。用陳定模的話說,就是“一無所有”。
那他為什么還要來這兒?這得把日歷翻回至報到前的3個月。溫州市蒼南縣在龍港召開現場辦公會,讓周邊的金鄉、錢庫、宜山三區干部為龍港建設出謀劃策。作為錢庫區的干部,陳定模在會上提出,由三區各在龍港鎮建一條街,發動本區先富起來的農民去投資落戶。
“那會兒因‘包產到戶’政策而有了經濟收益的農民,經常向我表達希望有個城市戶口,并且在集鎮擁有一個鋪面。畢竟在他們看來,一個鋪面足以養活三代人。”陳定模認為,雖然龍港“一窮二白”,但因其擁有港口以及交通方面的優勢,恰好能為探索農村城鎮化的道路提供契機。
這個想法得到了上級領導的支持后,陳定模隨即放出消息。一經發動,就收到900多戶專業戶、個體戶的簽字報名。
就在工作即將開展之時,蒼南縣里開始撤區擴鎮,有傳聞說要安排陳定模去縣里調任他職。
一頭是對農民的承諾,一頭是個人的前途。陳定模輾轉反側,思想斗爭了很久,最終選擇了前者。
“人無信則不立。”陳定模不想失信于民,主動找了組織,拍著胸脯表明了自己一定要去龍港的意愿。“讓我去龍港吧,我不要縣里投入一分錢,保證3年內打造一個有模有樣的鎮。倘若做不到,就讓組織撤我的職!”
陳定模的決心,打動了領導,同時也如同一記重錘,擊破了長久以來橫亙在城鄉二元結構之間的頑固壁壘。
沒人、沒錢、沒就業崗位,那就逐一攻破:讓農民自理口糧進城,解決“人”的問題;鼓勵土地有償使用,解決“錢”的問題;鼓勵個體、私營、股份、合作等多種經濟成分,解決“業”的問題。三項創新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奠定了農村城鎮化所需的制度基礎。
放在今日看來,這些舉措不足為奇,但在當時,每一條既“離經叛道”又石破天驚。這樣的大膽之舉落實起來自然不會一帆風順,質疑之聲此起彼伏,時不時地也把陳定模推向風口浪尖。
“‘官’字有兩個口,一個‘口’我用來接待來參訪的嘉賓,介紹龍港經驗;另一個‘口’,接受調查訊問和談話。”那段時間,陳定模坐在辦公室里,看到有人在門口探頭卻不進來辦事,就知道外面又有他“出事了”的謠言。于是一下班,陳定模就騎著自行車,特意在鎮里轉幾圈,給大家吃下“定心丸”。
在陳定模的心中,若想在干事創業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有所建樹,僅憑魄力與勇氣遠遠不夠,還須擁有智慧。
盡管學歷不高,但他讀了很多書,不僅研讀中央政策,還閱讀各種理論書籍。“當時有人質疑我,我便找遍文件和報刊,終于從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找到了允許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自理口糧到集鎮落戶的說法。這下有了說服有關部門的依據。”
后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不少專家學者先后來考察,充分肯定龍港的做法,這更加堅定了陳定模的信心。而這份信心,讓陳定模帶領當地干部群眾,硬闖出了一條“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道路。
1989年,陳定模從龍港離任時,理直氣壯地說:“我踐行了對群眾的承諾,完成了‘軍令狀’!”
奔走呼號只為圓“城市夢”
如今,漫步在龍港的街頭巷尾,會發現這里依然留存著大量當年的自建房。它們如同歷史的見證者,默默訴說著不尋常的往昔。
有人稱陳定模為“龍港之父”,對于這個稱呼,陳定模笑笑不語。在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陳定模這樣說:“龍港是我的作品,也是我的生命。”
1989年,陳定模卸下鎮黨委書記的重擔,但他對龍港的那份牽掛與深情卻絲毫未減,尤其是對于龍港設市這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他始終放心不下。1995年,他曾以龍港城市研究促進會的名義,通知全縣干部到龍港開建市動員大會。
陳定模不是那種“晚上想了千條路,早起還是賣豆腐”的人,更不是熱血沸騰過后“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的人。
“為設市,加起來去了北京百余次。”撤鎮設市,是全體龍港人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即便陳定模已經退休,但仍不計得失、不顧年齡,為龍港奔走相呼,出謀劃策。“龍港的人口和經濟體量都達到了城市的標準,要把龍港變成真正的城市,圓進城農民一個不折不扣的‘城市夢’。”
2019年8月30日,歷史性時刻來臨。浙江省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鄭重宣布:經國務院批準,龍港撤鎮設市。
那一天,從不喝酒的陳定模,破例飲下了慶功酒。“特別高興啊!”憶起彼時,他難抑激動,布滿皺紋的面龐上,綻放出了一抹笑容。笑容里,似乎蘊含著對龍港往昔奮斗歲月的緬懷,更飽含著對其未來無限美好的期待。
今年9月25日,在龍港城撤鎮設市5周年當日,陳定模在微信朋友圈寫下:“這五年龍港變大了,變高了,變美了,交通便捷了。(這)是龍港人民的福祉,大家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要支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只要做好事,龍港無難事。”
暮年辦學情系龍港發展
如今86歲的陳定模,并未選擇安享晚年,而是將精力投入教育事業之中,成為巨人中學的董事長。
這所私立中學,力求學生“低分進、高分出”,專門招錄那些中考成績在中下游的學生,給他們提供一個升學成才的機會。
在巨人中學教學樓走廊的墻上,中國城市報記者看到一排陳定模與關心龍港發展人士的合影,以及一些龍港的歷史照片。這些合影依照時間的脈絡依次延展,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歷史長卷,反映著龍港成長的故事。
從小漁村到農民城,從農民城到小城市,從小城市到現代城……40年來,龍港城區面積從5.2平方公里擴大至183.99平方公里,人口從5000多人擴增至46.5萬人。目前,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98.2%,已在浙江省率先實現“全域城市化、就地市民化”。
設市5年來,龍港改革紅利持續釋放,以40%的行政資源有效承接了100%的行政管理職能,探索走出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綜合改革新路子。
如今的陳定模,更愿意聊聊過去的故事,也更愿意給龍港這座城和城里的人,多一些信任和時間。因為陳定模深知,人民作為歷史的創造者,體內潛藏著難以估量的巨大能量。當這種能量被充分激發,將會如同洶涌澎湃的洪流,凝聚起推動社會變革發展的強大力量。
雖已至暮年,陳定模卻仍活躍于微信朋友圈之中,每日都會發布諸多動態,有時分享健康知識,有時則轉發暖心故事,偶爾還傳播關于龍港的新消息。他幾乎每天早晚都會在朋友圈寫下人生感悟,如果有時忘了發,老友們還會打電話來問。
回程的路上,中國城市報記者翻開陳定模的回憶錄,只見他的自序中寫道:“鰲江之畔憶春秋,歲月如歌逐水流。回首平生無憾事,改革開放立潮頭。造城建市富百姓,龍港平地起高樓。莫道耄耋已謝幕,胸懷家國壯志酬。”
記者手札
初心照見處
壯志踐行時
采訪陳定模前,我在做功課時并沒有搜索他的照片,只是看了些過往的文字記錄,還了解到86歲的他仍在當地辦學。我便以為這樣一位曾經叱咤風云的人物,依舊英姿颯爽,直到在他的學校見到他——“我耳朵不好,你得大點聲兒。”“字太小了,我看不清。”他個子不高,步伐很緩,語速偏慢。這很難讓人將其與在改革浪潮中,奮勇搏擊的風云人物聯系在一起。
陳定模回憶的往昔,是一個我不曾經歷過的歲月。近3個小時的交流里,講理想、講拼搏、講斗爭,講一次次主動爭取,講“無中生有”背后的艱辛。盡管歲月已經在他身上留下了蒼老的痕跡,身體的“硬件”已逐漸退化,但陳定模思維清晰、表達流暢,對當年的時間、人名都如數家珍。在他的描述里,歷史鮮活得仿佛就在眼前。
結束采訪時,陳定模堅持將我送下了樓。我站在巨人中學門口,眼前,昔日小漁村,如今盡高樓;身后,陳定模的身影在陽光下,顯得有些單薄,但又無比堅挺。
“無改革,不龍港;再改革,興龍港。”龍港改革的故事還遠沒有終止。5歲的龍港城,86歲的陳定模,初心照見處,壯志踐行時,或許都“正青春”。(中國城市報記者 鄭新鈺)
《中國城市報》(2024年12月16日第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