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型社會建設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一座城市對水的態度,映射了其發展思路。
湖南省郴州市水資源稟賦獨特,分屬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是湘江、北江、贛江三江的重要源頭,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近年來,郴州市圍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主題,深入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創新實施護水、治水、用水、節水“四水聯動”,深化拓展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水產業、水科技、水文化、水管理“八水共治”,打造獨具郴州韻味的“水立方”模式,用奮進之筆書寫了郴州綠色發展的“水答卷”。
走進郴州市汝城縣自來水公司“智慧管理平臺”中心,一面巨大電子顯示屏躍入眼簾。通過管理員的熟練操作,可視化大屏數據、管網GIS系統、分區計量系統、區域停水管控系統等目錄有序呈現;依次點擊系統子目錄,大到片區或管網,小到閥門或彎頭,精準精細的供水信息盡收眼底、一目了然。
“該系統運用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高新技術,通過物探、測繪、成圖,對供水管網進行地理信息采集和分析,實現數據可視化管理。”汝城縣自來水公司總工程師鄭鐘紅表示,有了“智慧管理平臺”后,實現了水網從地下到地面浮現、供水從源頭到龍頭管控。“打造這套系統,力爭對每一滴水都看得清楚、拿捏得住。”鄭鐘紅說。
依托“智慧水務平臺”,汝城縣自來水管網分為1個一級分區、2個二級分區、16個三級分區、3個四級分區,形成了融匯聯通、無縫“熔接”的供水網絡。同時在各個區的進水口安裝遠傳流量計和壓力監測設備,形成完整的水量計量傳遞體系和壓力調控體系,實現逐級分區網格化管理,全面提高管網運行的感知能力,一旦發現漏損等異常,立馬派人員搶時搶修、恢復保供,實現精準控漏、高效止損。
鄭鐘紅算了一筆賬,假如公司日產水量6萬噸,該系統全面應用后漏損率降低1%,一年節水量則能達到21.9萬噸左右;此外由于管網漏損少,相應減少了礬耗、氯耗和電耗,還可以節約一大筆制水成本。從2015年的35%降到2020年的4.6%以內,再到現在始終穩定控制在3%以內,汝城縣自來水管網低漏損率不僅位列湖南省第一,在全國供水領域亦位居前列。
近年來,郴州市積極探索工業廢水循環利用節水模式、“農業灌區+管網+滴灌(噴灌)系統改造節水”模式、“公共機構互聯網+智慧水務節水”模式和社區(小區)“三化”促節水模式,不斷鞏固國家節水型城市建設成果。截至今年11月底,郴州市累計建成縣級以上節水型載體576個,其中節水型灌區6個、節水型企業71個、節水型單位421個、節水型高校3個、節水型居民小區75個,新增1個國家級“公共機構水效領跑者”、1家省級節水型企業。
開源節流,讓每滴水迸發更大效能。近年來,郴州市實施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行動、“碧水郴州”行動、燕泉河水質再提升工程以及郴江河沿岸生活污水直排問題整改等項目,不斷加大市政管網維護力度,城鎮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如今已實現全市建制鎮和東江湖流域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目前,郴州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已提升至97.4%,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全市136個鄉鎮中,99個建制鎮、37個建制鄉已建成鄉鎮污水處理廠,9個鄉鎮接入城區污水處理系統。通過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創新集成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示范項目,郴州市開展了HPB技術集成及工程示范研究,形成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成套HPB技術方案,在永興縣柏林工業園污水處理廠推廣應用,并建立示范工程。
實施“百河千庫萬塘整治”行動,不斷補齊水利設施短板,全市新增調蓄能力2.8億立方米;建成嘉禾等4縣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實現供水同源、同質、同價、同服務,全市城鄉飲水安全覆蓋率達10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0.7%,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1.2億立方米;新建成5個水系聯通工程,8個縣市區成為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一串串亮眼的節水用水數據,一項項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都蘊含著郴州市大力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決心和信心,也見證了該市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奮發前行的強勁勢頭。
《中國城市報》(2024年12月23日第10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