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堅決扛起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堅持以組織路線服務政治路線,強化思想引領和責任落實,積極發揮組織優勢,不斷凝聚組織力量,推動資源向鄉村匯集,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用好“三張清單”
擰緊鄉村振興責任鏈
呼瑪縣壓實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實行清單式管理、項目化推進,縣、鄉、村三級協同發力,高效推進鄉村振興。
用好縣級“責任清單”。明確縣委抓鄉促村職責16條,配齊鄉村基層班子成員342人;加強工作保障,每年投入村干部能力提升培訓經費,全覆蓋培訓鄉村干部;開展“富強美好八十計”“比武打擂”“交叉互檢”,推動54個村黨組織建設實現規范化。
用好書記“項目清單”。設立縣委書記抓農村基層黨建創新項目、縣級領導班子成員“子項目”,鄉鎮黨委書記“分項目”共23個,縣委書記帶頭下鄉進村調研指導13次,各級黨員干部建立黨建聯系點39個,解決村級問題149件,完成群眾“微心愿”273個。
用好村級“權力清單”。建立村干部“小微權力清單”,“曬”出清單事項101項;延伸“村黨組織班子監督管理制度”,創新“村務監督委員會管理辦法”,賦予監督委員會成員質詢、審核等5項權力,推動鄉紀委與村黨組織實行監審聯動,打通監督神經末梢。
堅持“三管齊下”
打造鄉村振興指揮部
呼瑪縣深化“紅心永向黨·奉獻在邊疆”黨建載體,鞏固提升村級黨組織建設質量,全面建強鄉村振興的戰斗堡壘。
嚴管書記,育好“領頭雁”。開展村黨組織書記“星級評定”“比武練兵”,持續提升村黨組織書記“學、教、講、干”能力;搭建激勵平臺,落實優秀村黨組織書記激勵政策,1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納入事業編,3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補貼增長70%以上,6名村黨組織書記實現學歷提升。
嚴管支部,建好“主陣地”。推行組工干部包鄉抓村,開展“學研提·強比促”活動,形成“垂直”教育管理模式,強力壓實村級組織制度落實。實施黨組織陣地三年提升工程,融合紅色抗聯、知青下鄉、鄂倫春民族等地域文化,打造5處集教育、活動、議事、服務為一體的黨建陣地,形成“黨旗紅沿江”等黨建品牌矩陣,持續推動組織建設、村容村貌、鄉風文明晉位升級,西山口村、紅邊村、沿江村等11個村被評為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創建示范村。
嚴管隊伍,用好“生力軍”。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牽引作用,爭取幫扶單位支持,解決村級難題43項,引領農戶發展河蟹、冷水魚等特色養殖和農特山產品加工,戶均增收2500元。用好實習實訓基地,聘請省內專業學科帶頭人授課,激發農民想要學、主動學的積極性。邀請省、地、縣三級科技特派員,采取“集中授課、田間實踐、專題解答”工作法,指導210戶農戶發展中草藥種植,實現產值7500萬元。
整合“三小資源”
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呼瑪縣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小網格”“小榜樣”“小平臺”的作用,繪就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同心圓”。
“小網格”托起“大服務”。建立網格黨小組85個,設立黨員中心戶112戶,實行“網格+警格”管理模式,選派54名派出所干警下沉農村網格,構建“鄉(鎮)黨委+村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四級聯動、多崗合一”網格治理體系,收集社情民意810條,疏通民生堵點135個。
“小榜樣”積聚“大能量”。選樹“八員”示范戶326戶,帶動800余名農民黨員亮身份、踐承諾,解決群眾急事、難事2200余件;學習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開展“紅黑榜”“鄉村積分制”活動。
“小平臺”產出“大效能”。建成“村級事務管理平臺”,推行“互聯網+黨建”管理模式,公開村級事務217條,構建起“黨員+群眾”“線上+掌上”監督議事平臺;整合信訪、民政等部門力量,征集群眾意見269條,修改村規民約174條,化解矛盾糾紛974件。完善村、鄉鎮、專班三級矛盾糾紛調處流程,村民運用“興安和”小程序反映問題,專班分派法官回復處理,實現一“鍵”就到、“碼”上就辦,今年矛盾起訴率同比2021年下降58.48%。
聚焦“三鏈聯動”
打贏鄉村振興主動仗
呼瑪縣突出黨建引領作用,把黨建資源、黨建優勢向產業鏈集聚,激發黨建強鏈、延鏈的內生力,全面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黨員抓服務,做強“傳統農業鏈”。成立農技戰線黨員突擊隊,創新黨員聯系到戶、政策落實到戶、精準服務到戶“三到戶”機制,糧食播種面積達744.67平方公里;推進質量、科技、綠色、品牌“四個農業”建設,打造“高寒生態農業之鄉”優勢品牌。
支部先蹚路,做大“生態經濟鏈”。推廣農林結合、種養結合、農牧結合等生態循環方式,發展金蓮花、杜鵑花、芍藥花的“三花經濟”,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推行“黨支部引領+企業研發+園區基地擴繁+農戶大面積種植”經營模式,帶動57戶脫貧戶代育種植興安杜鵑幼苗103萬株,推出養生花茶伴手禮,實現農戶增收309萬元。依托土壤氣候條件,三卡鄉星山村、北疆鄉象山村等村引進特色漢麻產業,種植面積38平方公里,實現年產值6000萬元。
聯建促多贏,做優“融合產業鏈”。深化村村聯合、村企聯盟、機關聯動“三聯”共建,發揮組織優勢,整合各類資金發展土地流轉、合作社入股等集體經濟產業23個;堅持“一村一品”,發揮“炕沿”“小木屋”“菜園”等民俗特色,開發具有東北獨特魅力風格的鄉村民宿體系,今年新增民宿41家,村民增加收入430萬元;深入挖掘農業生態、文化、旅游等特色資源,實行“休閑觀光+采摘體驗+農耕展示”發展模式,推動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民房變客房,切實以產業融合發展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
《中國城市報》(2024年12月23日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