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新林區深化“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黨建品牌創建,以“愛情小鎮、紅色管家”實踐活動為抓手,打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四張牌”,建機制、強功能、抓隊伍、優服務,不斷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實效。
打好“頂層設計牌”
上下貫通抓治理
新林區構建健全完善的制度體系,確保基層治理高效推進、有序運轉,提高基層治理效能。
成立一個協調機制。成立由區委書記擔任總召集人、27個職能部門為成員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定期召開全體會議,溝通交流基層治理工作情況,共同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形成上下聯動、高效運行的基層治理格局。
建立一個指揮體系。建立“三級四長”包聯體系,完善信息傳遞、辦理、反饋等機制,及時掌握基層治理的新動態。充分發揮各級指揮長自身優勢和作用,包社區、包網格,提升基層治理整體效能。
明確一個工作規范。下發《關于規范社區掛牌和社區專職網格員日常工作的通知》,清理規范各職能部門在社區設立的工作機構,清理規范加掛的各類牌子20余塊,進一步規范基層社區陣地建設。
打好“優化提升牌”
夯實基礎促治理
新林區合理劃分設置網格,優化黨群服務中心功能,抓好社區協商治理,不斷夯實基層治理基礎。
做優“一張網”。根據區域位置、綜合人口數量、服務半徑及群眾實際需求等因素,合理劃分22個網格,全部落實賦碼編號備案管理;將各類網格統一整合,形成“一網治理、一網兜底”,區、鎮、社區三級統籌協調,細化規范網格事項清單,完善閉環處置、考核評價等機制,建立網格事項處置流程,實現工作閉環。
建好“一中心”。以加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功能體系建設為重點,整合宣傳、培訓、文體、醫療、休閑、娛樂等功能,點對點為群眾提供精準服務,面向群眾開展政策宣傳、健康義診、文化體育等服務,解決群眾實際問題300余件。
強化“一協商”。發揮黨組織在社區居委會和業主委員會中的領導作用,引導居民開展小區自治和樓棟自治,推動小區業主委員會的全面發展。
打好“資源整合牌”
集聚力量強治理
新林區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建設,推動各類資源力量下沉社區,提升社區抓治理的能力。
育好“一支骨干隊伍”。嚴格落實社區黨組織書記備案管理制度,規范社區黨組織書記的任職、培養、教育和管理,8個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主任全部實現“一肩挑”,2名政治過硬、敢于擔當、善于治理、群眾信任的到社區任職大學生被選任到社區書記崗位。建立社區黨組織書記后備人才庫,每年全覆蓋培訓社區工作者和專職網格員。
配好“三支網格隊伍”。按照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原則,選優配強專職網格員22名、兼職網格員35名、專業網格員50名。推動專職網格員日常巡查上報、兼職網格員收集社情民意、專業網格員專業指導,形成優勢互補、協同聯動的局面。修訂完善網格員職責任務指導清單,開展專(兼)職、專業網格員定崗定責,提高網格化治理水平。
用好“N支下沉隊伍”。全區62家單位1005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健全在職黨員的聯系電話、職業特點等基本情況,建立基本情況臺賬,精準對接社區;按照“就近、方便、靈活、多樣”的原則,利用好“八小時外”時間,組織在職黨員開展環境整治、隱患排查、便民服務、矛盾調解等服務活動200余次,認領“微心愿”57個。
打好“為民服務牌”
精準施策優治理
新林區堅持為民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著力提升社區居民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聽民聲,訪民意。在社區設置8個意見箱、8部熱線電話,發放各類調查問卷500余份;運用網格化信息管理平臺,線上線下收集民聲民意100余條。建立社區“大黨委”聯席會議制度,組織駐區單位召開黨建聯席會議20余次,集中解決民生服務、文化建設、環境整治、志愿服務、“一老一小”等方面實際問題50余件。
優服務,提質量。實施“一亮三聲”工作法,讓黨員亮身份作表率,讓居民進門有迎聲、居民提問有回聲、居民離開有送聲,打造為民排憂解難“十分鐘服務圈”;建立“一老一小”供需服務對接平臺,重點對轄區內獨居、空巢老人和單親、留守家庭兒童實行日訪、周訪、月訪,及時解決生活難題。
辦實事,惠民生。整合各類組織資源,維修樓區單元門雨搭和更換樓道單元門46處,修建9個充電樁鋼結構防雨篷,更換51個老舊小區路燈,鋪設步道磚5000余塊,為城鎮50余條巷路鋪墊風化砂2000余米,更換破損垃圾箱30個,割打荒草5000余延長米,清理溝渠1500米。
《中國城市報》(2024年12月23日第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