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和短視頻的興起,不少醫生開始在線分享醫學和養生知識,將復雜的醫學知識轉化為聽得懂、用得上的生活常識,提升民眾的健康素養。然而,一些假借科普之名,行帶貨之實的行為,讓醫療健康科普變了味、走了樣。
假專家開啟養生課堂
養氣血、健脾胃、助生長、教你一招解決身上老毛病……越來越多的短視頻借著“養生”的名義蠱惑著老年人點進去一看究竟,這些短視頻的結尾通常會彈出一個二維碼,通過掃描二維碼,只需幾元錢甚至不要錢,就可以加群并連續聽多堂養生課。
然而,入群背后卻隱藏無底洞……
“我母親是養生愛好者,平時就喜歡在各種短視頻平臺看一些關于養生的科普視頻。以前覺得看看也沒啥,直到有一天讓我幫助她報名一個‘康養訓練營’,才發現這短視頻掃碼之后有這么多貓膩。”北京市民曹先生告訴記者,老人在看了一位自稱“中醫養生大師”的短視頻后就報名了“中醫辯證調養營”,前后花了上萬元學習如何養生、如何調理身體。
“一期課程是3000多元,之后還會推薦一些別的附加課,零零散散下來一算真是不少錢。老人本來退休金就不高,還患有需要長期服藥的基礎病。這個課程不僅費用高昂,還得要求老人按照老師的理論不吃雞蛋牛奶,不吃碳水食物……折騰了一圈,老人的身體并沒有變好,反而更差了。”曹先生說。
曹先生母親的遭遇并不是個例。張女士的孩子今年5歲,由于個子比同齡孩子略低讓家里老人頗為著急。“孩子的奶奶聽著網上的科普課給孩子買了1個療程的助生長足浴粉。一包足浴粉的價格是98元,里面包含5小包,一個療程需要75天,老人最后花了1400多元,我們也堅持給孩子按照老人要求的節氣、時令進行泡腳,但孩子的生長曲線并沒有大的變化。”張女士告訴記者,這樣的“智商稅”家里老人沒有少繳,近幾年養生短視頻讓老人又上課又買貨,花費了上萬元。
“我母親每天12點半準時看直播間的養生課,甚至還做筆記、寫作業,后來陸續買了針對身體各個器官的保健品、維生素補充劑、魚油等,到目前為止已在直播間消費了數萬元,多次勸說也無濟于事。”近日,來自江蘇丹陽的李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因母親癡迷養生直播而苦惱不已。
當李女士看到直播間寄來的天價保健品時,憤怒的心情難以言表。“這些保健品幾乎都是由小廠家生產,沒有生產批準文號,有的連生產日期都沒有。”李女士告訴記者,類似的藥物在正規的藥店買只需要幾元或者幾十元,而直播間動輒打折后500元的價格和所宣傳的功效完全相悖,“這種坑騙老年人的做法實在讓人憤怒。”
養生視頻套路多
在業內人士看來,健康科普的復雜性其實很高。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王迪表示:“健康科普短視頻發布主體豐富,但發布主體的身份、資質、發布目的等因素直接影響健康科普短視頻的質量,進而對受眾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提出挑戰。”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只要在短視頻平臺搜索“養生”“名醫”等詞匯,相繼會出現一系列的短視頻內容,里面的主播通常以大師、名醫和權威專家自居,然而這些身份不少是假冒的。此前有媒體爆出,在某二手平臺可以用極低的價格收購上千份科普文案,還有專門從事幫助企業尋找醫生代言的中介機構給出的價目單。這些短視頻有的“養生科普”從“免費課程”到“付費學習”,有的甚至為帶貨打起掩護,還有的甚至為了躲避平臺監管、營造封閉的“洗腦空間”,通過掃碼引流,將篩選過的用戶引入自己研發的APP中,踏入“付費上課+帶貨”的陷阱。
為何讓年輕人嗤之以鼻的直播套路,老年人卻深信不疑?
在不少受訪者看來,由于老年人對健康養生的需求較年輕人更迫切,且對信息的甄別能力比年輕人較低,因此偏聽偏信現象更容易出現。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大華分析,由于部分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難以根治的慢性疾病,他們或許更愿意去嘗試多種不同的方法,“萬一他們就成了那個被治愈的少數幸運兒呢?”
“偏聽偏信、信息焦慮、認知誤區泛濫等,反映了全民健康素養仍有待提高。”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陳偉說,“公眾要從魚龍混雜的短視頻中找到適合自己、真正有用的健康信息并不容易。這就要求有關部門一定要行動起來,加大打擊偽科普的力度。”
監管力度亟需加強
“我們之前已經在網上對我母親所報名的平臺進行了舉報,但是至今沒有等到具體回信,交出去的錢款也沒有退回來。”曹先生說。
如今,僅從發布者“身份”這一角度來審核健康科普短視頻已遠遠不夠。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老年人的家屬在意識到是騙局后在網上進行舉報或者在其他自媒體平臺進行曝光,但舉報大多石沉大海。有的平臺會采取封號措施,但這些團伙會重新建立新的賬戶進行新一輪的授課、帶貨。此外,線上養生課的付費方式往往是私人轉賬,還存在退費難的問題。
在華北科技學院應急與國家安全法治戰略研究中心副教授孫禹看來,在“專家”所售的課程中,確實存在一些眾所周知的養生常識,以及“專家”通過自習而掌握的基礎養生知識,而非完全蒙騙。因此,在這種案例中,雖然確實存在一定的欺詐,但欺詐的程度比較低——并不是完全沒有付出對價的財物騙取,而是誘導老年人以高價購買與價值不符的商品,且這種高價有的又沒有明顯超過法律界限。因此,在處理中,很難將這些行為定義為違法犯罪。
如何能夠幫助老年人跳出“養生”的陷阱,捂好錢袋子?
2023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禁止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
在中央網信辦今年開展的“清朗·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整治”專項行動中,明確要求平臺應加強網絡主播規范管理,加強對主播資質核驗,“并對無認證資質、假冒專業人士身份開展直播的賬號依法依規依約從嚴處置。”
除了各平臺加強監管措施、依法嚴格管理外,老年人對正確健康科普的訴求也應該被重視。
不久前,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持續加大優質健康科普供給,邀請權威專家在“健康中國”“中國中醫”“中國疾控中心”“中國健康教育”“協和醫生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人衛健康”“滬小康”等8個公眾號分享科普知識。同時,針對互聯網上一些健康科普亂象,專門在官網開設了“健康科普辟謠平臺”(已經上線),重點針對一些明顯違背科學常識、夸大其詞、移花接木的信息,定期辟謠。
《中國城市報》(2024年12月30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