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通北街道金源社區黨組織與漳州市義工協會志愿者為轄區居民義務寫贈春聯。
近年來,福建省漳州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注重從創新體制機制、黨建互聯互動、社區基層治理等方面入手,創新開展近鄰黨建工作強基固本、頭雁培育、先鋒引領、睦鄰善治、示范創建、保障護航“六項行動”,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
織密組織體系
打通基層治理末梢
漳州市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大力推動黨組織建在小區、街巷、樓棟上,不斷延伸黨組織的觸角,使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落到實處。
著力擴大覆蓋面。按照應建盡建原則,大力推行“支部建到居民小區上”,把黨組織建在群眾“家門口”,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從2021年5月開始,在全市開展小區黨組織組建集中攻堅行動,推動各地紛紛組建工作專班,對轄區范圍內小區逐個進行摸排,建立工作臺賬,倒排組建工作進度,實行“銷號”管理,著力消除黨組織覆蓋的“空白點”和“盲區”,讓小區黨支部成為居民的“主心骨”。目前,全市已組建小區黨支部669個,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
不斷優化組織鏈。及時跟進做好社區黨組織設置調整,根據社區居民和黨員數量,及時升格黨組織;推行黨建網格化管理模式,按照樓棟相鄰、便于黨員管理和活動的原則,建立樓棟黨小組;對無物業管理的、未建立黨支部的老舊街巷、小區樓棟,配備“兩長一員”(黨員樓棟長、街巷長、網格員),逐步形成“社區黨委(總支)—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樓棟長”的四級組織架構,有效解決社區黨支部“小馬拉大車”問題,使黨的工作更加貼近基層、貼近群眾。
選優配強“領頭雁”。將有公心、有熱心、有能力、有威望的黨員推選為黨支部書記,推動216名在職、離退休黨員干部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著力培養建設一支有情懷、想干事、群眾認可的小區黨支部書記隊伍。注重加強教育培訓,通過舉辦專題培訓班,開辦“書記論壇”、黨建沙龍、異地參觀學習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小區黨組織書記綜合素質和履職能力。2021年以來,全市縣級共舉辦小區黨支部書記培訓班28期,培訓660人次。同時,探索推行小區黨支部書記鎮(街)備案管理制度,每年開展一次履職情況調研分析考核,全方位掌握履職能力和成績,將其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
堅持共建共治
聚合各方資源力量
漳州市堅持多元參與、協同治理、成果共享,著力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突出精準共建。建立健全街道、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社區治理的重要事項,促進治理力量向社區、小區集聚。健全共駐共建機制,推行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手拉手”結對共建、互幫互助。組織部門、街道黨工委結合社區需求和實際,合理調整共建單位,推動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簽訂共建協議1750多份,實現組織密切聯系、資源有效流動、服務高效對接、治理落實落細。如薌城區通北街道金源社區以“黨建引領、共商共治”為目標,以黨總支為核心,黨組織聯席會為議事協調決策機構,著力構建“社區—駐區單位—非公企業—樓棟黨組織”的互商共治模式。
創新共治機制。扎實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創新建立“社區110”,推行以網格員、警員為主干,治安巡防隊、法律援助隊、志愿服務隊等若干支專門隊伍為支撐的城鄉社區網格治理“2+N”模式,推動構建“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10分鐘服務圈”。積極推進社區和物業服務企業“雙向進入、交叉任職”,27名物業企業黨員項目經理、業務骨干兼任社區“兩委”成員,141名社區“兩委”、居民黨員等擔任物業企業監督員,推選黨員中心戶、物業職工等211人擔任“紅色管家”,形成物業服務與社區治理互聯互動、融合發展的工作格局。
引領議事決策。全面推行“兩議兩評兩公開”議事協調機制,引導各類組織和居民代表通過自主商議和共同商議,參與小區重大事項的決策,讓小區居民真正“當家作主”;定期對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共建單位發揮作用情況進行評價,有效推動自治與共治有機融合、同向發力;及時公開小區重大事項決議、公開落實情況,主動接受居民監督。通過“商議—評價—公開”良性循環,推動小區黨組織更好地在基層治理中發揮引領服務作用。
注重精細服務
聚焦回應群眾關切
漳州市堅持人民至上、為民服務,在基層治理中下足“繡花”功夫,精準對接居民服務需求,解決好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好服務陣地。市級劃撥400萬元黨費支持各地打造市級近鄰黨建示范點20個,帶動縣級財政投入4500多萬元,建好用好黨群活動陣地347個。各地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小區物業用房共享、公共活動區域配建等渠道,建設一批“鄰里中心”“鄰里驛站”等小區黨群活動陣地。比如,東山縣銅陵鎮橋雅社區把拉鏈廠廢舊廠房改造成集民生、綜治、養老、避災、衛健、文娛、志愿服務等為一體的“黨建+N”口菜園鄰里中心,以本社區老黨員帶動周邊社區老黨員、黨員帶動群眾,到鄰里中心開展活動,讓鄰里中心成為群眾的另一個“家”。
暢通服務渠道。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定期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升居民法治意識和能力。探索建立“兩代表一委員”、黨員干部包聯網格、走訪聯系群眾制度,靈活設置小區議事廳、鄰里茶敘室等多元化調解平臺,暢通居民訴求表達渠道,及時收集并解決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比如,龍文區步文街道錦繡社區黨總支運用“智慧芳鄰”平臺,將社區、業主、物業三方納入智慧社區平臺端口,對于需共商共議的問題,采取社區發起線上意見征集、居民電子投票發表意見的形式,順利推進一件件改造項目實施。
充實服務力量。出臺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從選任招聘、規范管理、待遇保障等10個方面制定33條細則,推動社區工作者隊伍專業化、職業化、規范化。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級物業服務行業黨委,指導各地紛紛成立“紅色物業聯盟”,組建210多支“紅色物業”服務隊,有效解決居民身邊的“關鍵小事”2543件,調解物業糾紛445起,開展志愿服務活動6587次。積極開展小區黨員“亮身份、亮作為,爭做優秀共產黨員、爭當服務先鋒”的“雙亮雙爭”活動,組織2.6萬余名在職黨員干部到社區小區報到,引導黨員主動認領服務事項,快速解決鄰里訴求。比如,南靖縣山城鎮世紀豪庭小區設置好人椅、五心好事墻,引導在職黨員亮明身份,主動參與小區服務治理。廣泛發動社區小區熱心居民、在校學生和企事業單位青年,成立志愿服務隊,積極參與社區小區綜治、疫情防控、文明創建、城市管理、垃圾分類等各類志愿服務。
豐富載體活動
營造濃厚睦鄰氛圍
漳州市堅持以人為本、守望相助,通過培育鄰里文化、調動居民參與熱情、創新小區自我服務管理等措施,不斷密切鄰里關系。
小區鄰里文化更好。利用黨建活動陣地、公共場所等場地營造近鄰文化宣傳氛圍,鼓勵支持小區舉辦鄰里文化節、“好鄰里”評選等群眾喜聞樂見、向上向善的活動,大力弘揚“遠親不如近鄰”理念,為居民相識相熟、增進感情提供載體。結合閩南文化傳統資源,展示歷史名人家風家訓,宣傳“好厝邊”等先進事跡,樹立睦鄰榜樣,讓居民在近鄰文化的浸潤中傳承弘揚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利用元旦、春節、端午等重要節日,舉辦鄰里趣味活動、鄰里美食節、鄰老講古等活動,豐富居民生活,拉近鄰里距離。
居民參與熱情更高。發揮道德教化作用,大力宣傳守望相親的近鄰模范,吸引越來越多的治理能人更加深入地參與小區建設,不斷壯大近鄰黨建力量。在小區黨支部的引領下,社區工作人員、小區黨員、熱心人士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小區居民,將小區居民的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調動起來,成為“近鄰黨建”支持者、參與者。積極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全面排查梳理社區、小區急難愁盼問題1190個,完成“新年開門辦實事”768件。
小區自治形式更活。努力創新小區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形式,堅持把居民與居民近鄰互助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研究制定符合實際的居民公約、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志愿服務、整合各領域資源等舉措,主動對接鄰里需求,著力打造社區居民的幸福家園。通過盤活居民身邊的人才資源,發揮社區內警務、醫務、法務、教師等在職黨員職業優勢,為居民免費提供應急醫療、法務咨詢、教育教學等精細化服務。(圖片由漳州市委組織部提供)
《中國城市報》(2025年01月20日第21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