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檢驗資料上“云”,醫學影像實時調閱,方便患者就醫留存;數字化醫檢平臺“一網互認”,減少重復檢查檢驗,降低患者醫療費用……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醫療改革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將影像數據遷移到云端,實現醫療數據的集中存儲、管理和共享。
近日,由中國城市報中國城市管理研究院主辦的云膠片(數字影像)服務技術標準座談會(以下簡稱座談會)在北京舉辦,會議圍繞加快制定實施醫學影像檢查檢驗云服務標準展開深入交流。醫療健康領域領導、專家以及標準化研究專家學者等參會。
影像上“云”
推進醫檢結果共享互認
“患者在不同醫療機構就診,重復進行檢查,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會長金小桃在座談會上表示,節約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服務效率、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是必然選擇。
2022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4部門發布的《關于印發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的通知》規定,檢查結果是指通過超聲、X線、核磁共振成像、電生理、核醫學等手段對人體進行檢查,所得到的圖像或數據信息。
去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7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指導意見》,為醫療檢查檢驗結果的互認制定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意見提出到2025年底,各緊密型醫聯體(含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實現醫聯體內醫療機構間全部項目互認,各地市域內醫療機構間互認項目超過200項。到2027年底,各省域內醫療機構間互認項目超過300項;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等區域內醫療機構互認項目數超過200項。到2030年,全國互認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檢查檢驗同質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結果互通共享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實現常見檢查檢驗結果跨區域、跨醫療機構共享互認。
長期從事醫學影像檢查檢驗工作的中國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醫學影像專業委員會委員唐偉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各地區、各級醫院間影像檢驗質量存在差異。從檢查申請單填寫、掃描技術和影像診斷報告書寫等,由于習慣或者經驗差異,一些醫生對申請單填寫或者影像診斷報告書寫比較簡單,有可能導致診療信息不完整、不延續、不準確,影響診療質量,醫療數據的價值未能得到有效體現。不同醫院可能使用不同的檢測標準和設備,即便是相同類型的檢測,不同的儀器和試劑都可能會導致結果有所差異。”
不同醫療機構的檢查檢驗標準不一、水平不一,如何保障醫療服務質量,讓結果能互認、敢互認?檢查檢驗結果“聯網上云”是關鍵。
去年11月,國家醫保局編制印發的《放射檢查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將數字影像處理、上傳與云存儲納入放射檢查的價格構成,并明確提出醫療機構無法做到檢查影像云存儲的,就需要減收一定費用,通過價格杠桿促進醫療機構補齊云影像服務供給短板,推動醫療影像上“云”快速普及。
目前,北京市140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已實現檢查檢驗結果的互聯互通,檢查檢驗結果可線上調閱和互認;重慶市數字化醫檢互認量達到78.85萬人次,為群眾節約就醫費用1.76億元;全國12個省份建成了省級“影像云”,22個省份建立了檢查檢驗結果信息互通共享機制……
“現階段,影像信息主要由各級影像云進行醫學影像標準化處理;未來,國家醫保局影像數據云共享中心將建設醫學影像閱片能力,完善影像信息共享適配工作,為各地影像中心、醫療機構賦能服務、降本增效。”近日,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黃華波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辦的“醫保影像云共享路徑啟動儀式”上說,預計2027年底,醫保影像數據云互通、云互認全面擴面,實現全國醫保影像云數據“一張網”“路路通”,有效解決廣大患者重復檢查費時、費力、費錢的痛點問題。
醫學影像云服務質量持續提升
“開展互認的前提是結果準確可靠,要提高各地區、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檢查檢驗工作的質量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王振常在座談會上表示,現在數字影像服務的技術標準不一,要促進檢查檢驗結果跨機構、跨區域的互通共享,醫學影像檢查檢驗云服務標準的制定迫在眉睫。
事實上,多地醫療機構已經進行了醫學影像檢查檢驗云服務相關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探索。早在2021年7月,浙江省臨床放射質控中心就發布了《放射科數字醫學影像服務規范》。
近年來,重慶市也制定了《重慶市醫學影像檢查結果互認項目技術操作指南》,統一了80項醫學影像檢查項目互認標準,覆蓋診療中大部分常用、高頻、高值檢查項目,并詳細寫明了檢查體位設計、設備參數設計、影像評估標準、解剖結構顯示等內容。
“川渝兩地衛生健康部門還制定了81項臨床檢驗項目互認標準。重慶市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了14個大模型,對一些達不到標準的影像,系統會自動評判為不合格,不納入互認范圍。”重慶市醫學影像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副主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主任何曉靜說。
“目前醫保只是解決了放射影像檢查云服務的收費問題,缺少跨機構、跨區域的醫學影像檢查云服務標準。一些醫療機構傾向于實施單方面有利選擇,向患者提供一定時限的簡單瀏覽服務。”明天國際企業機構、寧波全網云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仁進在座談會上解釋,由于疾病進程性特點和數據存儲成本原因,一些醫療機構傾向于只要求實現6個月到一年的檢查數據的共享互認。加強醫療信息平臺建設,制定實施跨機構、跨區域的醫學影像檢查檢驗云服務標準,實現檢查檢驗結果的長效數據化和電子化管理,才能破解“醫檢互認”的難點堵點,真正實現不同醫療機構數據互聯互通。
加快醫檢云服務技術標準制定
目前,醫保影像云共享路徑建設正加快推進,各省份影像管理機構系統中的影像目錄數據可上傳到國家醫保影像數據云共享中心,全國的醫保影像信息將逐步實現共享互通。
“醫療影像是臨床醫生看病治療的基礎,從技術需求上看來,數字化進步不僅能夠讓影像更清晰,同時能夠云平臺實現遠程會診、3D重建等需求。醫學影像檢查檢驗云服務技術標準,構建醫學影像檢查平臺,提供數字化產品和服務,需要進一步探討。”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果吉爾銻表示。
推進醫學影像檢查檢驗云服務標準化,中國標準化協會委員劉明藝在座談會上進一步建議,首先要加強政策的支持和引導,營造更有力的政策環境,進一步梳理數據采集、處理、傳輸、共享、儲存等問題,建立基于大模型處理分析的平臺系統,為醫學影像檢查檢驗云服務打造標準化基石。
同時,要盡快開展標準化體系構建。醫學影像檢查檢驗云服務涉及醫療、社會保險、云服務設施設備、平臺、患者等多個參與方,盡快建立既能夠包含各相關方,又能覆蓋醫學數字影像檢查檢驗云服務全流程的標準體系,為標準制定實施提供有效路徑至關重要。
并且,要以急用先行為原則,加快制定亟需標準。涉及服務流程、服務質量的標準應該優先制定,對患者隱私保護的標準應著重加強,涉及數據處理、傳輸、共享的標準應盡快統一。要加大各方對標準的普及和認識,強化宣傳引導,將標準運用到醫學影像檢查檢驗云服務實際中,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國際標準化組織專家、中國城市報社副總經理常亮表示,中國城市報社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等部委支持下,研制了《品牌評價 城市》等7項國家標準、2項國際標準,并根據這些國家標準和國家統計數據,連年發布全國城市品牌指數、全國城市傳播指數等系列研究成果,積累了豐富的標準化實踐經驗,愿意發揮這一優勢,幫助企業、城市研制和宣貫標準。常亮建議:“醫學影像檢查檢驗云服務標準研制工作需要進一步爭取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所屬機構的支持,力爭用三個月的周期,請權威機構發布這一團體標準,然后報請中國標準化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在此基礎上,盡快推動相關國家標準立項。”
《中國城市報》(2025年01月20日第14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