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同一種病,在不同醫院要重復檢查檢驗,不僅令患者煩惱,也加重了患者負擔。
為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難題,我國從2006年便開始著手推動醫療機構間檢查結果互認,明確醫療機構間檢查互認包括檢查資料互認和檢驗結果互認。2010年7月,相關部門提出以加強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為切入點,進一步推進同級醫療機構間檢查結果互認工作。
去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7部門公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醫療檢查檢驗結果的互認制定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醫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正成為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提高醫療效率的重要舉措。
換醫院就得重新檢查
費錢費時費力
“2022年,我的膝關節因為韌帶斷裂絞索了,需要做關節鏡手術。當時做手術的三甲醫院不認可其他醫院的核磁共振結果,在手術之前又重新做了檢查。”北京市民張女士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以前看病就醫,經常遇到這家醫院做的檢查到了那家卻不認的情況。重新檢查不僅浪費醫療資源,還讓患者承受不便。
張女士的經歷不是個例。北京市民陸先生在2023年時出現咳嗽、肌肉酸疼、發燒癥狀,便去北京朝陽區一家中西醫結合醫院做檢查。經抽血、肺部CT檢查后,他被診斷為細菌病毒合并感染。經歷了4天服藥治療后,陸先生感覺身體沒有好轉,于是他轉到另一家以優質呼吸科著稱的三甲醫院進行看診治療。掛號看診后,醫生告知需要再拍一次肺部CT、再做一次血常規檢查。陸先生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血常規和CT結果出來后,除了白細胞這一項有所改變外,CT結果和上一家醫院一樣。“血常規檢測還能理解,但我實在不明白為什么要在一周內做兩次肺部CT?”陸先生說。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醫療機構間檢查檢驗結果不互認,甚至同一家醫療機構不同科室、院區間也不互認的現象長期存在。這其中,既有醫務人員擔心已有結果“不準”,不能作為后續診療依據的因素,也有個別醫療機構有意引導醫生多開檢查的情況。
“患者在不同醫療機構就診,重復進行檢查,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會長金小桃表示,要節約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服務效率、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是必然選擇。
暢通結果互認
明確互認時間點
實際上,想要做到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困難重重。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由于不同醫療機構間檢驗水平差異較大,再加上醫檢費用占醫院收入比重較大,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容易受到醫生的隱性抵制,導致部分醫療機構對檢查檢驗結果“不能認、不愿認、不敢認”。
“有些項目能不能互認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甲醫院的一位醫生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對于一些比較穩定的項目如胃腸鏡、肝功能等短期內不需要重復做的檢查,醫院之間進行結果互認沒有問題。“但類似血常規等結果變化特別快的醫學檢查檢驗,多次檢查對于疾病診斷有重要意義。”該醫生說。
中國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醫學影像專業委員會委員唐偉以影像檢驗舉例說:“目前,各地區、各級醫院間影像檢驗質量存在差異。由于習慣或者經驗差異,一些醫生對申請單填寫或者影像診斷報告書寫比較簡單,有可能導致診療信息不完整、不延續、不準確,影響診療質量,醫療數據的價值未能得到有效體現。不同醫院可能使用不同的檢測標準和設備,即便是相同類型的檢測,不同的儀器和試劑都可能會導致結果有所差異。”
為了更好明確檢查檢驗互認范圍,2022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4部門印發《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規定檢查結果是指通過超聲、X線、核磁共振成像、電生理、核醫學等手段對人體進行檢查,所得到的圖像或數據信息。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王振常看來,開展互認的前提是結果準確可靠,要提高各地區、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檢查檢驗工作的質量水平。
據了解,2023年10月以來,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堅行動持續開展。目前,全國各地正積極推進衛生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力爭實現各機構之間信息化建設“車同軌”。
《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底,各緊密型醫聯體(含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實現醫聯體內醫療機構間全部項目互認,各地市域內醫療機構間互認項目超過200項。到2027年底,各省域內醫療機構間互認項目超過300項;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等區域內醫療機構互認項目數超過200項。到2030年,全國互認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檢查檢驗同質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結果互通共享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實現常見檢查檢驗結果跨區域、跨醫療機構共享互認。
此外,《指導意見》明確,各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加強區域信息平臺建設,通過建立檢查檢驗結果數據庫、“數字影像”或“影像云”等方式,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區域內跨機構共享調閱。
“當不同醫療機構的檢查檢驗結果在同一個電子平臺上被打得開、看得到時,對患者而言就多了便利、少了費用,治療也能更及時;對醫生來說,可以快速獲取患者最新檢查資料,有助于更準確了解病情。”上述太原市某三甲醫院的一位檢驗科醫生說。
為推動檢查結果互認
再出實招
影像檢查檢測結果互認只是檢查檢驗結果共享互認的第一步。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進一步擴大互認范圍,還需要從制度、設備、人員等方面繼續統一標準,提升水平,堅持以保障質量安全為底線,積極有序推進互認工作。
在今年1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說:“開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我們一貫秉持‘充分尊重醫師決策權,為互認工作積極創造條件,充分考慮客觀實際積極穩妥推進工作’的總體思路。要堅持‘以保障質量安全為底線’原則。”她提示,互認項目的確定,應當從保障醫療質量安全角度出發,選擇具有較高的同質化水平、較好的穩定性以及統一技術標準的項目。
然而,一些檢查檢驗結果會因患者的生理代謝、病情發展而發生變化。因此,焦雅輝強調,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要加強醫患的溝通和交流,在不能夠互認的時候,做好解釋說明,積極爭取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下一步,我們將從五個方面落實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焦雅輝表示,一是堅持分步逐級穩妥推進。全面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推廣“分布式檢查、集中式診斷”服務模式,強化醫聯體內檢查檢驗同質化管理。從緊密型醫聯體內互認入手,有序擴大互認機構和區域范圍,逐步向市域、省域、區域和跨省份互認推進。
二是加強臨床檢驗、放射影像、核醫學等相關專業質控組織(中心)建設,推動實現國家、省、地市全覆蓋,并推進質控工作向縣(區)延伸,提升醫療機構檢查檢驗規范化、同質化水平。這也是實現地市層面的三級醫院對二級醫院結果互認,以及二、三級醫院同級間互認的必要基礎和條件。今年的目標是地市范圍內醫療機構間互認的檢查檢驗項目達到200項。
三是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推動實現檢查檢驗結果跨機構調閱,提高互認便利性。
四是加強工作調度,逐級加強對區域、醫療機構、科室和醫務人員互認情況的監測評價和督促指導。同時,指導醫療機構完善內部績效分配機制,鼓勵結合實際將互認工作落實情況納入內部績效考核。
五是積極爭取有關部門在信息化建設、財政投入、醫保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營造有利于推進互認的政策環境。
《中國城市報》(2025年01月27日第21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