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人們除了餐桌上的團圓大餐,也少不了電視熒屏里的視聽大餐。而這視聽大餐的代表,就是春晚。如果說央視春晚是“主菜”,那么,各大衛視春晚堪稱風格獨具的“特色菜”。今年,將于1月29日(農歷正月初一)播出的2025北京廣播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以下簡稱2025北京臺春晚),受到廣泛關注。
2025北京臺春晚以“春天花會開,幸福向未來”為主題,首次實現京津冀聯合錄制節目。晚會總導演秦崢在媒體見面會時談道,希望通過此次聯合錄制,讓京津冀三地在文化上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展示區域文化協同發展成果。
京津冀聯動
凸顯地域文化特色
為何今年北京臺嘗試在京津冀三地聯合錄制春晚?2025北京臺春晚相關負責人向中國城市報記者介紹,2025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入第二個十年的新起點,而北京臺春晚作為重要的文化盛事,期望通過聯合三地制作增強京津冀區域文化認同感,推動多地群眾在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交流與融合。京津冀三地的人口結構、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差異。聯合錄制春晚可以增強春晚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讓不同地域的觀眾都能找到共鳴點,感受春晚的溫暖和歡樂。
據悉,2025北京臺春晚上,關曉彤、胡先煦、王寶強等京津冀三地嘉賓將聯袂表演融合戲曲、曲藝、雜技等元素的歌曲《回家過年》,展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美好畫卷。此外,晚會還將把三地的非遺項目、特色年俗和地方美食進行同場展示。
京津冀三地主持人共同演繹的創意節目《雨燕回正陽》,通過表現北京雨燕在春天跨越山海飛回北方,在京津冀三地安家棲息的情景,將京津冀三地的文化精髓與深情厚誼緊密相連,寓意著廣大群眾的文化情感如同雨燕遷徙一般,跨越地域,溫暖人心。
“去舞臺化”
打造沉浸式社區體驗
社區是展現群眾春節情感的一個重要載體。2025北京臺春晚通過歌曲、舞蹈、小品等一系列節目,展現各地群眾春節期間的社區場景與生活氛圍,讓觀眾在歡笑與淚水中,對“家”的定義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為了更好地呈現社區場景,2025年北京臺春晚在舞美設計上進行了大膽創新,打破了常規的舞臺界限,以“去舞臺化”的方式創造了一個無界限、零距離的沉浸式社區生活場景。
在這個場景里,餃子館、小院、超市、照相館、花店和商業街等頗具煙火氣息的市井元素,被巧妙地結合進舞美設計,呈現出既不失傳統意趣又富有現代風格的視覺效果。觀眾跟隨節目鏡頭的切換,在街頭巷尾穿行感受城市煙火氣息下的節日氣氛。
一些民間文藝團體及藝人,也受邀來到2025北京臺春晚舞臺共同展現風采。如卡酷七色光藝術團的小朋友們與華語流行樂男歌手任賢齊攜手演唱《春天花會開》,傳遞出對美好的生活向往。熱愛舞蹈的“天津大姨”“六全大爺”,以及在短視頻平臺爆火的“北京口琴大爺”等,也將以真實動人的狀態,演繹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北京臺春晚除了展示城市社區文化和情景,還嘗試通過4K制播、升降臺、多屏聯動、數控燈光以及AIGC特效等多種技術手段,營造出極具科技含量的未來社區場景,為觀眾帶來視覺上的全新體驗。
“回家”主題
營造溫馨歡樂氛圍
“回家”主題及理念,貫穿于2025北京臺春晚的各個環節中。例如歌舞節目《她說,老啦》,通過中國內地男歌手周深的歌曲與中國內地女演員許娣的場景表演,為觀眾呈現出時間流逝中親情的珍貴與溫暖。周深表示,自己彩排時不敢多看許娣,因為她的真情演出加上歌詞的烘托,讓人忍不住想流淚。“我希望大家平時也要多關心家里的老年人,有事沒事打個電話,常回家看看。”周深說。
對于“回家”主題的設計,2025北京臺春晚總撰稿王寅解釋,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智能手機、電腦等工具讓人們能夠隨時隨地保持聯系。但即便如此,過年大家還是要回家團聚。那種圍坐一桌,彼此看得見、聽得見,能夠觸摸到的親密相處,是科技手段無法替代的。
因此,王寅期望借助“回家”這一深植于中國人內心的基本文化情懷,將觀眾的心靈緊緊交織在一起。
對于網上提到的春晚表現形式偏舊,不符合年輕人觀看習慣這一觀點,王寅有著不同看法。“當我們回家陪父母過年,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時,總需要有趣的元素來為這個時刻增添更多的溫馨和歡樂。而春晚,就是這樣一種能夠鏈接起家人情感、讓人們在歡笑中感受親情溫暖的紐帶。”王寅說,“當然,我也明白年輕人更傾向于個性化的選擇。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可能會有更智能的科技手段幫我們選出更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春晚內容。但是,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春節回家過年的文化情感是不會變的。因此,我堅信春晚的存在意義深遠,它將繼續成為我們過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城市報》(2025年01月27日第23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