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站式”服務場景,開展加重村級組織負擔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選優配強社區“兩委”……江蘇省鎮江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以黨建為引領,堅持改革創新,以制度建設為抓手,推動權力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制度和協同平臺,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持續增強,系列措施讓城鄉社區更具現代感、更有“煙火氣”。
聚焦精準精細
提供“一站式”優質服務
社區是公共服務切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居民能否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普惠的公共服務,是關鍵小事也是民生大事。
鎮江市將社區服務設施提檔升級列為民生實事,對210個社區服務陣地實施改造提升,推動養老托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等公益性、基礎性服務“一站式”場景集成,居家養老、醫療衛生等機構基本實現全覆蓋,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服務。將社會救助、勞動保障、衛生健康、社區警務等100多項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事項統一納入“一站式”服務內容,打造“一門受理、一站式服務、全科社區工作者”的閉環式服務模式。
“作為一名鄰長,我和小區其他熱心居民一起,積極參加鄰里糾紛調解、環境衛生監督、防詐知識宣傳等事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區舊貌換新顏。”鎮江市京口區正東路街道焦頂山社區居民張春桂談到社區環境變化時,幸福感、自豪感溢于言表。
這得益于鎮江市推廣參與式社區治理,即發揮專業社會組織紐帶作用,建立鄰長自管會隊伍,調動社區居民積極性、主動性,滿足完善社區公共設施、整治小區環境、開展文體活動等群眾需求。
“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著辦。”鎮江市不斷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自治制度,建立協商成果“跟進—督查—評價”機制,推動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化、規范化、便捷化,涌現出了“流動小板凳”會商、“五方七步”工作法、“老弗士議事協商”等一批居民自治鮮活案例,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制度不斷完善,居民自治能力顯著增強。
深化減負增效
讓社區工作者輕裝上陣
城鄉社區工作任務、組織機構、紙質臺賬等減少近一半,取消親屬關系等20項重復證明,清理整治社區“牌子亂象”,精簡村(社區)創建示范項目……近年來,鎮江市委、市政府推出一系列社區減負政策,讓社區工作者從繁重的事務中解脫出來,“輕裝上陣”深入群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
針對社區負擔出現一定程度反彈等問題,鎮江市開展加重村級組織負擔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通過實行統計數據“一套表”,黨建、民生“兩本賬”,主體責任、協助辦理事項、負面事項“三張清單”等舉措,持續推進社區減負工作走深走實,讓社區工作人員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走街入戶,聽民聲、匯民智,為廣大居民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
社區減負不是單純“瘦身”而是“健身”,減的是超出職責的行政負擔,加的是服務居民的主業重擔。鎮江市推動減負增效和高效便民服務有機統一,推廣“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慈善+志愿者”協作機制,初步構建起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格局。目前,全市有社區社會組織5097個,登記認定慈善組織25家,已建成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59家,注冊志愿團隊4371個,志愿者達66萬余人。
突出主責主業
為社區治理注入活力
如何建立高標準的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如何優化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鎮江市通過選、育、管、促全鏈條發力,多措并舉加強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6700多名社區工作者常年奔赴在服務群眾一線,為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撐。
鎮江市堅持選優配強,全面落實“兩委”班子成員資格聯審、擇優推薦工作。換屆選舉后,“兩委”成員呈現平均年齡下降、學歷提升的態勢。堅持社區工作者逢進必考,多渠道選聘優秀人才,切實推動社區工作者隊伍的年齡、知識結構不斷優化,人員素質全面提升。
“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我們面對的是居民群眾,接觸最多的是居民的瑣碎事。問題擺在眼前,我們要做什么、該怎么做,這次培訓幫忙理清了工作思路。”2024年11月,來自鎮江市潤州區和平路街道的社區工作者在參加了職業能力提升培訓后說道。近年來,鎮江市通過開展全職業周期培訓,量身打造“社區書記講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技能大賽等特色培訓和活動,推動社區工作者工作能力、辦事效率、服務質量“三個持續提升”。
完善社區工作者薪酬體系是穩定人才隊伍的重要途徑。2018年,鎮江市試點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將全市2211名社區工作者納入“三崗十八級”薪酬待遇體系,同時建立“社區工作者—‘兩委’成員—社區黨組織書記—街道事業編”晉升通道,讓社區工作者干工作更有勁頭、職業發展更有奔頭。
《中國城市報》(2025年02月10日第28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