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協剪紙藝術委員會原副主任葉長友指導小朋友剪紙。
乙巳蛇年正月初一,甘肅省博物館熱鬧非凡,人們扶老攜幼,在館門口排起了長龍,共赴一場新春文化之約。
這個新春佳節,甘肅博物館以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每一位走進博物館的人,都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的蓬勃生機。
非遺傳古韻
一踏入大廳,與平日里不同的是,博物館增設了傳拓技藝體驗區。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金石傳拓技藝傳承人麻曉雷面帶微笑,向前來體驗的小朋友提問:“你知道四大發明里的印刷術嗎?”小朋友自信滿滿,清脆地回答:“知道!”
“其實,傳拓就是印刷術的雛形。”眼見著觀眾聚攏過來,麻曉雷提高音量:“傳拓又稱捶拓、椎拓,是指用拓包、墨色、紙把雕刻器物上的文字和圖案提取下來的技術,被譽為最早的照相術和復印術,這是一項非遺技藝,其核心技術至今仍無法被現代科技所取代。”
“傳拓看似簡單,但每個步驟都大有講究。比如,對圖案或文字精細程度要求越高,所選用的宣紙就得越薄。而拓布的材質、顏料的調配,也都有著獨特的門道。”活動現場,兩位90后的傳拓藝術傳承人也來到這里,指導觀眾完成體驗。
“我希望能將傳拓技藝與甘肅本地特色文化相結合,創造出更具魅力的非遺作品,讓傳統技藝在融合創新中綻放新的光彩。”麻曉雷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說。
從傳拓體驗區轉身,便來到剪紙藝術區,這里早已被人群圍得水泄不通。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擺在桌上,生肖形象剪紙尤為吸睛,靈動的眼神、飄逸的毛發,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不禁感嘆剪紙藝人的精湛技藝。
這些剪紙作品的作者——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民協剪紙藝術委員會原副主任葉長友也來到現場,這位早在1996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剪紙大師,指著一幅作品向中國城市報記者介紹:“這是我為蛇年專門創作的作品‘金蛇納福’,祝福祖國經濟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非遺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瑰寶,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也是春節表達祝福的重要元素。”一位年輕媽媽一邊在手機上查閱關于剪紙的介紹資料,一邊拉著孩子的手說:“看這些剪紙多漂亮,這都是咱們甘肅的驕傲。”
中國城市報記者從甘肅省博物館了解到,新春期間,掐絲琺瑯、刻葫蘆、扎染、竹編、皮影、黃河水車、蛋雕等30種非遺手工藝品以集市形式全天展示,為觀眾帶來豐富的文化體驗。
來自陜西的游客張先生拿起一個精美的掐絲琺瑯擺件,愛不釋手:“這工藝太精致了,買回去擺在家里,既有文化氣息又好看。”另一位游客則在刻葫蘆攤位前仔細挑選:“這葫蘆上的雕刻真細膩,師傅的手藝真是絕了!”
科技賦新彩
這些充滿文化內涵的非遺項目,讓人們觸摸到了傳統文化的溫度,而博物館里的科技浪潮同樣洶涌澎湃。
在“尋覓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發掘現場”,觀眾只需戴上VR眼鏡,就能瞬間“親臨”三星堆考古現場。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從眼鏡里,可以看到1:1重構復原的遺址區保護大棚、6個祭祀坑、考古發掘方艙、實驗室、象牙庫房、青銅館與新館等數字孿生場景,高還原度將帶來跨時空的虛擬體驗與真實自然的“現場感”。
在虛擬的考古現場,由考古發掘領隊“數字人”冉宏林擔任專家講解,引導游客在3-8號祭祀坑的虛擬空間行進式參觀。深入了解祭祀坑文物埋藏、文物提取、實驗分析、象牙保護、文物修復等考古研究成果。
來自山東聊城的鄭女士帶著女兒體驗完VR后感慨:“第一次帶著孩子來博物館過年,不僅有意義,而且有意思,讓孩子在玩樂中增長了見識。”“太好玩啦,我感覺自己就像個考古學家在挖寶藏!”鄭女士的女兒高興地說。
雙展賀新春
春節是闔家團圓、共享文化盛宴的好時機。今年春節,甘肅省博物館兩大新春特展精彩亮相,為觀眾帶來一場文化與科普的盛宴。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動“舞”隴原》自然科普展展出85件珍稀動物標本,涵蓋大熊貓、東北虎、羚牛等珍貴物種;展覽分為哺乳類和鳥類兩大板塊,在普及科學知識、增強公眾保護意識的同時,也為新春佳節增添寓教于樂的歡樂氛圍。
同期開展的館藏二玄社復制書畫展同樣不容錯過。60余幅復制作品,原作皆為古代書畫經典,現珍藏于各大知名博物館。二玄社憑借精湛工藝完美還原神韻,獲啟功先生“下真跡一等”的贊譽。
據了解,本次展覽涵蓋了眾多中國藝術史上的經典名作,包括東晉王羲之的法帖、褚遂良黃絹本《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以及元代王蒙的《青卞隱居圖》等。此外,展覽還特別呈現了部分宋元及明代的繪畫精品冊頁。
“在新春佳節,近距離感受到傳統藝術魅力,與古代大師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真是別樣的體驗。”觀眾柴先生高興地說。
《中國城市報》(2025年02月10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