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寶山區羅店鎮開展“媽媽讀書會”活動。
上海市寶山區羅店鎮地處上海北郊,鎮域面積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萬人,是一個集合了生態湖區、產業園區、大型居住社區、古鎮、鄉村等多重元素的城鎮,不同形態的板塊有不同的特色和矛盾。面對大量不同居住形態的不同問題,僅依靠政府、依靠居村干部的力量遠遠不夠。羅店鎮堅持“四個人人”理念,從挖掘培育多元治理力量著手,在居村社區內部發展多支在黨建引領下能夠實現內循環的自有力量,讓更多的居村民擔當社區主人翁,積極推動基層治理。其中,地處大型居住社區的蓉庭居民區、地處美蘭湖核心板塊的郡園居民區、地處東片區的光明村三個居村的運作模式最具代表性。
蓉庭居民區
從“二房東”到社區“合伙人”
蓉庭居民區是本地農民動遷房小區,總戶數2152戶,其中出租房1387戶,有“二房東”近80人;租客共2838人,占小區總人口的80%以上。小區人員流動性極大,房屋隔斷、違法搭建、噪音擾民等問題突出。
蓉庭居民區黨支部將“二房東”作為治理工作的切入點和抓手,組建蓉治社“二房東”自治團隊。一方面邀請“二房東”參加居民區傳統節日、社區文化、公益慈善等活動,進一步培養魚水情;一方面巧用區域化黨建平臺,鏈接公安、城管等資源,組團聯系走訪,征求他們加入團隊的意愿,講明共贏管理模式。最后召開團隊成立大會,選舉產生團隊骨干,黨支部引導團隊建章立制,制訂《蓉治社自治章程》,搭建“一室二群三定”團隊基礎運行機制,成立一個租客矛盾調解室——蓉治社接待室,建立“二房東”定期輪流值班機制,設立“二房東”微信管理群及樓組群,暢通“居民反映投訴—‘二房東’回應落實—居委上門驗收”渠道,建立定時定點定題議事機制,高效討論解決因房屋租賃引發的治理問題。居民區還會定期召開“二房東”碰頭會以及包括蓉治社團隊在內的多方聯席會,聽取“二房東”的意見建議,讓其成為社區監督員、參與者,有效破解樓道堆物、垃圾分類、噪音擾民等問題。
蓉治社“二房東”自治團隊成立以來,小區治理成效顯著,違法搭建減少,噪音擾民得到緩解,“二房東”群體參與基層治理意愿明顯提升。團隊修訂租戶公約,推動規范出租、安全承租,第一時間與社區共享租戶進出登記信息,積極參與公益服務,主動認領共建需求清單項目,為小區無償提供6個愛心座椅。“二房東”作為社區治理“合伙人”的新生力量,引領起社區自治共治新風尚。
郡園居民區
“達人效應”激發治理內循環
郡園居民區是地處美蘭湖的成熟住宅小區,共有居民1048戶,常住人口約2800人。該小區居民收入水平、文化層次和生活品質需求相對較高,對于小區治理中存在的各項問題,居民提出的意見建議較多,但難以形成統一共識。五年中,先后有兩屆業委會被居民罷免,引發了債務糾紛、維修基金凍結、維修項目停擺等一系列問題,居民與業委會、物業公司一度陷入緊張關系。
為此,居民區黨總支憑借市級“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項目創建的東風,抓住居民主意多、才能多的特點,充分挖掘小區達人,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在黨群服務陣地根據達人需求設立了香薈、墨香、書香、針灸、空手道、直播、攝影等多個達人工作室,由達人擔任主理人自主管理,為小區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圍。書法達人免費開辦針對老人、兒童的書法學習班,小區寶媽輪流做孩子們繪本閱讀、課后輔導的志愿者老師,直播達人在直播間里為其他達人的課程做宣傳,攝影達人免費為居民拍攝證件照……部分藝術類課程以體驗課形式讓居民以最低成本參與,同時也為周邊商戶拓展了客源,實現了大社區范疇下的利益共贏。
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小區能人達人向黨組織靠攏,紛紛組建起治理小分隊,為小區志愿服務添磚加瓦。人心的凝聚讓大家勁往一處使,社區議事更順暢了。在民主、透明、公開、合規的環境下,小區終于選出了新一屆業委會,與物業的關系重新理順,房屋漏水、外墻脫落、設施更新等問題均得到逐步解決。
光明村
物業管理服務站自治共治
光明村在上世紀80年代響應上海市委號召,完成了農村集中居住改造,宅基地從獨門獨棟變成了合墻的兵營式住宅。近年來,丁錢、施楊、七圖等村民小組已完成新一輪改造,變成了鄉村聯排別墅小區。居住形態的變化,讓鄉村原有的治理模式迎來了新的挑戰,村民既想要擁有像居民區一樣的物業服務,又習慣于村集體包攬的關切,住在村里的年輕人少、老年人多,本地人少、外來人口多,停車難、飛線充電等治理問題多,但參與治理解決的人手少。
光明村黨支部結合本村實際情況,通過走訪調查、定期的議事協商會議、村民大會討論等形式,充分考慮入住村民的意愿,最終決定不引入物業公司參與小區管理,成立由本村村民參與的“農民集中居住小區物業管理服務站”。物業管理服務站由一名村內黨員和一名曾在村委工作的老同志負責,同時由村委會組織選拔,聘請小區適齡村民接受專業培訓,在符合物業化管理服務崗位要求后,承擔值班巡邏、垃圾清運、綠化保潔等定期工作。此外,召集村里能工巧匠和熱心黨員,打造出一支農村基礎性物業服務志愿隊,成為應急處置的中堅力量,做到突發情況快速發現、有效預警、及時處理,著力解決村民們日常關切的“關鍵小事”。
物業管理服務站的建立,既形成了一支認真負責、熱心服務的小區物業保障隊伍,又解決了部分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目前物業管理服務站已逐漸走向標準化、專業化物業服務道路,形成多項管理制度和一套服務評價標準,做到全封閉小區化管理、全覆蓋視頻監控、全天候安保執勤、全時段服務熱線;服務站收集村民意見,統一明確公共區域車位的劃分和使用,確保本村村民免費停車,規定外來車輛停放收費標準,確保了小區的機動車有序停放;協助村黨支部打消村民顧慮,推動了四處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棚建設。在村委委員、黨員骨干、小區村民的共同參與下,黨建與物業治理同向發力、同頻共振,實現了“封閉管理、環境改善、服務到位、制度健全、村民滿意”的村民自治自管。
經驗與啟示
黨建引領凝聚治理合力
以上三個案例是不同居住形態社區挖掘、培育、運用不同類型治理力量的具體做法,運作模式各有不同,但黨組織發揮作用、凝聚治理力量的路徑相同。
黨組織如何挖掘
治理力量
基于社區問題和特點,在轄區針對性地尋找具有一定能力優勢、能夠推動問題解決的治理力量。蓉庭居民區挖掘到“二房東”這一隊伍是基于大量房屋租賃帶來的治理問題,郡園居民區挖掘“達人”是針對居民中能人多但意見難統一的問題,光明村的物業志愿者隊伍則是源于村民對物業服務的共性需求。基于治理問題、特點的力量尋找,具有更強的準確性和實操性。
治理力量先從治理骨干找起,抓住社區里的關鍵人物。蓉庭居民區在挖掘二房東群體時,通過選舉產生蓉治社的會長、副會長等治理骨干,牢牢抓住這一群體的牛鼻子。郡園居民區則是把活躍在線上線下的社區能人達人作為工作的抓手。光明村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黨員、鄉賢作為挖掘治理新力量的鑰匙。黨組織根據社區治理資源的稟賦做好深度挖掘,先抓骨干力量,才能形成力量輻射效應。
拓展思路,全路徑發現和挖掘治理力量。除了在日常走訪、調研、活動中了解潛在的治理力量,居村黨組織也需要珍視每一個提出問題和需求的人。提問是基于信任和對身邊人和事的關心,正確處理提出的問題,能夠進一步固化信任,有助于引導提問人成為治理力量。除了直接的發現,還能通過間接推薦和側面了解發現,對于這類治理力量的挖掘就更需要黨組織主動拋出橄欖枝,通過組織活動、上門走訪等途徑實現深度了解。
黨組織如何增加
治理力量的粘性
建立強大的黨組織公信力。居村黨組織需要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社區工作,在解決社區問題特別是啃掉硬骨頭后,才能獲得群眾的真正認可和信任。
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情感的連接是居村黨組織與治理力量增加粘性的主要方式。在他們展現專業能力時,在他們提出可行性治理方案時,在他們參與的治理項目獲得好評時,在他們個人影響力增強時,黨組織書記需要對治理力量給予即時肯定,有時也需要給予能人達人、鄉賢、社團會長、黨支部委員等社區身份,落實治理任務,讓他們以社區主人翁的角色參與議事協商。
給予足夠的溫暖氛圍。通過社區活動,如志愿者服務、跳蚤市集、傳統節日活動等為治理力量建立家園精神,增強社區歸屬感。除此之外,對治理力量生活、工作情況的關心也必不可少,當治理力量遇到困難時,黨組織要成為他們推動問題解決最重要的依靠和支撐。
黨組織如何拓展
治理力量的輻射面
黨組織要巧用組織優勢幫助治理力量發揮輻射作用。從蓉庭、郡園、光明村的案例中都能看到治理力量的輻射,治理骨干們吸引了許多治理“粉絲”,協助他們共同推進治理項目。這些離不開黨組織賦予治理骨干的身份認同,即便是民主推選出的蓉治社會長、物業服務站帶頭人,背后都離不開黨組織的加油鼓勁。
黨組織需考慮治理力量輻射能力不平衡的問題。不同骨干力量的輻射能力是參差不齊的,需要通過后期的培訓、交流、治理磨合、經驗累積來提升,無論是社區黨組織、黨群服務陣地、黨委、政府都應當為其鏈接治理學院、消防、安全、物業、法律、親子、養老等專業資源,搭建能力提升通道。
黨組織應結合實際不斷挖掘新的治理力量。隨著治理的不斷深入,治理力量也會出現更替,顯現新的需求點。黨組織需要根據社區的資源稟賦,結合新興領域黨建全覆蓋工作,將街區、社區、樓宇、商圈、園區等領域的治理鏈接起來,充分發揮網格的協調作用,在大社區范疇內挖掘新的治理力量,形成更廣的治理輻射效應。
《中國城市報》(2025年02月10日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