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家住在山坡上,有三間低矮的土坯房,大門是兩扇木門拼成的柴扉。左邊木門上有個門鼻,右邊有個門眼,門鼻套進門眼,再鎖上一把老鎖,就“關門大吉”了。
但讓我頗為不解的是,每年春天,母親每次出門鎖好門后,總是故意不把門推嚴實,而是留下一道窄窄的門眼縫。我那時年紀小,心里滿是疑惑:為啥要留這條縫呢?要是有蛇鼠之輩鉆進屋,那豈不是“引狼入室”了?
我忍不住問母親,母親只是笑笑,輕聲說:“無妨,無妨。”我似懂非懂,但總感覺不踏實。每次母親出門,我都要盯著那道門縫,生怕有不速之客趁虛而入。
一個春日午后,陽光暖洋洋地照在小山坡上。年幼的我坐在門口的石階上,突然聽到一陣清脆的鳥鳴聲。抬頭一看,一群燕子正從天空中飛過,它們輕盈地盤旋著,似乎在尋找什么。
不一會兒,幾只燕子在我家門前來回翻飛,東瞧西瞧,還嘰嘰啾啾地叫個不停。很快,一只燕子輕車熟路般從我家門縫中鉆進去。那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母親留門縫,是為了讓燕子能順利回家!燕子是候鳥,每年春天都會飛回來,在屋檐下筑巢、繁衍后代。
后來,我家的三間土坯房拆了,在原址蓋起了一座三層小洋樓。新房子寬敞明亮,設施齊全,但母親在建房時堅持要將原計劃上下齊平的三層樓的一樓向內縮回一米多,留下一個寬敞的屋檐。
施工人員不解,問母親為何要“縮房”。母親笑著說:“一樓留個屋檐,下雨時人們可以在樓下躲雨。”但我知道,母親心里真正想的,是為燕子留下一個可以筑巢的空間。
新房建好后,燕子們于春天如約而至。它們在屋檐下嘰嘰喳喳地忙碌著,用泥巴和草莖筑起溫暖的巢穴。每當看到燕子們在巢中孵化出毛茸茸的小燕子,我都會想起母親那道特意留下的門縫,以及后來的這一米屋檐。母親用她的善良和智慧,為這些小生命創造了一個安全的家園。
如今,我已長大成人,離開了家鄉,但母親的那些細致善舉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我常常想,母親為燕子留出門縫和屋檐,對我而言,其實是一種無聲的德行教育。她用實際行動告訴我,人與自然萬物本就息息相關,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里,應當彼此尊重、相互包容。
“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這句老生常談的俗語,確實蘊含著一種生活的智慧,一種為人處世的美德。就像母親為燕子留下的空間一樣,我們在與人相處時,也應該學會留出“空隙”。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矛盾和沖突。有時候,因為一點小事,人們就會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最后不歡而散。但每當這時,我總會想起母親刻意留出的門縫。如果我們在不愉快的氛圍下與別人交流、爭辯時,也能為對方留下一點空間,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很多矛盾就能避免或化解。
母親留出的門縫,是她對生命的溫柔以待;母親留出的屋檐,是她對自然的深情守候。
《中國城市報》(2025年02月17日第24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