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小巷議事會”成員與居民群眾溝通交流。
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小巷議事會”成員就育新巷污水管網鋪設方案進行討論。
來安縣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東部,緊鄰國家級新區南京江北新區,屬南京“一小時都市圈”的核心層,同時也是南京江北的重要門戶。隨著來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不斷發展,全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9.62%,有城市社區20個、居民小區102個,其中老舊小區34個,占居民小區的三分之一。部分老舊小區脫管、棄管、失管等問題嚴重,服務管理低效、生活環境臟亂成為民生痛點、治理堵點,群眾反映強烈。如何響應群眾需求、提高社區治理質效,推動老舊小區面貌加速“蝶變”,是來安縣面臨的重要課題,亟需在創新基層治理機制上破題發力。
機動車停車難、停車亂是老舊小區的“通病”,但走進來安縣新安鎮西門社區新安華府小區,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道路規劃停車位,機動車有序停放,道路環境干凈整潔,這一切得益于西門社區“小巷議事會”治理模式的運用。近年來,來安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學習借鑒“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在背街小巷多、矛盾糾紛多的西門社區推深做實“小巷議事會”治理模式,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
隊伍組建接地氣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宣傳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共建共治。
西門社區“小巷議事會”的成員從人民群眾中選任,組建“社區黨委+網格黨組織+小巷議事會+居民”社區組織鏈條,推動“小巷議事會”成員與網格員(長)交叉任職,按照代表結構、代表條件、產生程序,選舉產生會長、副會長及組成人員,每半年召開一次黨員干部和居民代表會議,對“小巷議事會”成員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民主評議。根據評議結果,及時調整群眾滿意度低的議事會成員并補選新成員,截至目前已先后調整補選4名不稱職的議事會成員,使“小巷議事會”隊伍數量、質量保持相對穩定。
同時按照自愿原則,從共建單位中選派年輕干部開展“小巷蹲苗”,充實工作力量,發布“小巷隊伍”招募令,吸納住建、司法、公安、城管等職能部門組成“街巷共治小組”5個,提供普法調解、法律援助、政策咨詢等專業化服務,匯聚起多元社會治理主體配合協同的合力,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有了這本積分存折,我參加社區活動的積極性更高了!”近日,西門社區黨員居民盧國友領到了一本特殊的“存折”,“存折”里存的不是錢,而是積分。
為發揮好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來安縣以爭先鋒、聚合力為重點,推深做實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工作,引導149名在職黨員亮身份、踐承諾,認領“小巷先鋒”“小巷管家”“小巷監事”崗位,建立黨員先鋒臺賬,記錄在職黨員參與小巷議事情況,年底反饋所屬黨(工)委,作為民主評議黨員的重要依據,實現了從“要我議事”到“我要議事”的轉變。
明確職責定航向
為了更好地發揮“小巷議事會”作用,來安縣按照每個網格覆蓋常住人口300—500戶的標準,以小巷為單位,在西門社區劃分工作網格10個,實現社區工作網格與協商議事網格并行。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傾聽群眾聲音。線上,建立網格群10個,常態化收集民意,暢通居民反映渠道;線下,在社區設置“社情民意觀察站”,議事會成員輪流坐班擔任觀察員,做到熱點意見隨時聽。同時建立“四個一”服務機制,通過一份職責清單、一張民情聯系卡、一本民情臺賬、一塊責任分布牌,在街巷亮明議事會成員姓名、電話、網格等信息,方便群眾遇事第一時間聯系,并接受群眾監督。
在馬廠南小區,居民們總會看到一個忙碌又熟悉的身影,那就是馬廠巷片區的“小巷議事會”成員張興梅。張興梅經常上門走訪,收集居民訴求,認真在筆記本上記錄下居民們的困難。久而久之,居民們遇到困難總是先找張興梅幫忙。
對于走訪中收集的居民訴求和問題,按照“提議—告知—協商—決策—反饋—監督”六步法工作流程,分為“個人急難事、鄰里糾紛事、居民期盼事”三類,按照即辦件、代辦件、上報件等逐項進行審核把關,能現場解決的現場解決,不能現場解決的,整理形成議事議題,按照“大事大議、小事小議、急事快議、難事眾議”原則,提交“小巷議事會”啟動議事程序,并視情況啟動“吹哨響應”機制,聯合相關職能部門召開聯席會議協商解決問題。抓好議定事項跟蹤落實,通過公示欄、微信群、現場反饋等方式,按照采納受理、收集辦理、分級流轉、結項反饋四個步驟進行告知,落實居民評議機制,定期開展協商成果落實情況評估,對群眾反饋辦理滿意度低于三分之二的,重新召開會議專題協商。目前,累計召開集中議事會124次,表決各類議事事項780余個。
創新服務添活力
“小巷議事會”不僅讓居民增強了主人翁意識,也提高了社區治理和服務的精細化水平。
小到院子里的晾衣空間如何設置,大到安裝路燈、整治機動車占道停放、鋪設下水管網,這些都是“小巷議事會”的議事協商內容,每一階段的落實,西門社區黨委都會召集各方代表在“小巷議事會”上充分討論,之后再進行建設、實施,從而讓矛盾糾紛得到就地化解,群眾問題得到高效解決。
“通過‘小巷議事會’共商共管,從根本上解決了實際困難,它更像是一把‘金鑰匙’,打開社區居民心扉,直達居民群眾心底。”西門社區工商巷居民李先生高興地說。
現在“小巷議事會”治理模式已經成為社區治理的“黏合劑”。在“小巷議事會”的大力協助下,西門社區已經完成了14個老舊小區和10余條老舊巷道的改造升級,實施路面硬化4200余平方米、修通下水3050米、安裝路燈28盞,近3000戶居民群眾受益。圍繞身邊人、身邊事,發揮人熟地熟優勢,及時收集社情民意,全面排查矛盾隱患,累計收集社情民意1000余條,參與并成功調解矛盾糾紛500余件,12345熱線數量同比下降20%,居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大幅度提升。
“小巷議事會”除了發揮議事、建言、協商等作用,更是承擔了“為民服務代理員”角色,先后配合社區黨委對轄區內貧困戶、老弱病殘、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開展幫困救助,累計開展幫困救助200余人次,組織捐款捐物合計7.5萬元,為居民代辦事項420余件。
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小巷議事會”在發揚民主、協商共議、集思廣益、化解糾紛等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自“小巷議事會”治理模式創立以來,轄區內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風氣更純正,鄰里關系更和諧,干群關系明顯改善,相互幫助成為習慣。
《中國城市報》(2025年02月24日第20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