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成文娛消費新風口,付費亂象也頻頻出現,困擾著不少觀眾。
中新社發 朱慧卿作
幾分鐘一集、30秒一次情節發展,開頭吸睛、中間反轉、結尾懸疑……近年來,微短劇以“短平快”的特點戳中大眾碎片化娛樂需求“穴道”,迅速走紅。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在《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中指出,微短劇用戶規模在2024年6月達到5.76億人,占整體網民的52.4%,呈穩步增長態勢。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近日的調查中發現,隨著微短劇市場的火爆,一些不法分子嗅到了這一商機,企圖通過各種套路從中牟取不正當利益,各種亂象層出不窮。
付不完的9.9元
來自陜西的王女士被父親告知,其母親近來的錢財支出異常頻繁。王女士查看母親的微信支付記錄后發現,錢大多花在了微短劇充值上。
根據王女士母親的陳述,她偶然刷到了一部微短劇,津津有味看到第10集后,界面彈出付費提示。本以為支付9.9元就能解鎖全集,可沒想到,充值金額換算成平臺的“幣”后,僅夠觀看幾集,而整部劇有近100集。
“支付時,我也沒注意到勾選了‘自動解鎖下一集’。一集一集看下去,被扣款了都不知道。”王女士母親說,一開始是充“幣”,后來是買會員卡,不知不覺花了很多錢。
中國城市報記者搜索資料發現,像王女士母親這樣的老年消費者不在少數。在某博主評論區,眾多網友曬出父母在微短劇上的消費訂單,充值金額從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最高的一年充值甚至達上萬元。
“許多中老年人操作手機不熟練,容易忽略自動扣費的選項。每次充值金額較小,不易引起注意,待發現時已累計高額費用。投訴維權又因訂單多、手續繁瑣等原因困難重重。”王女士表示。
中國城市報記者嘗試在幾個平臺付費觀看短劇時發現,微短劇小程序價格普遍高于正規視頻平臺。觀眾先被短視頻平臺的“切片”視頻吸引,再進入小程序付費解鎖。小程序年費大多在300元以上,部分以月計算的小程序,年費甚至高達數千元——高額消費大多產生于此。
更令人氣憤的是,部分商家拿到充值款后,可能“換了馬甲”或直接下架視頻,導致消費者錢財受損且維權困難。
去年10月,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公布的微短劇領域問題消費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兩成的消費者遭遇不明碼標價問題。部分觀看渠道雖然對單集所需虛擬幣進行明示,但字體較小,且未明示全劇所需虛擬幣總數,導致消費者尤其是老年消費者容易陷入反復充值、多次充值的套路。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微短劇付費屬預付費,按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預付費必須簽訂合同,明確退費相關事宜,包括退費條件、方式和計算標準。一旦出現節目問題或消費者想退費,應按合同執行。
華東政法大學韜奮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陸新蕾發文表示,要治理微短劇平臺的誘導消費亂象,有關部門要完善監管體系。現有的網絡內容監管體系主要針對傳統影視作品和廣告,雖然歷經完善,但監管依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需要在監管中強化平臺責任,平臺應該建立更加透明的付費機制,提供清晰的消費提示和便捷的退款渠道。建議平臺統一收費標準,明確標注虛擬幣與現金之間的兌換比例以及全劇所需虛擬幣總數。”陸新蕾說。
以高傭為餌設推廣騙局
小李最近接了一通電話,對方號稱有一個網絡兼職工作,只需簡單剪輯推廣短劇,就能輕松賺取高額傭金。小李本就對網絡兼職有所關注,聽到如此誘人的條件,便添加了對方微信。
加微信后,小李被拉進了一個有300余人的群。群中發有直播課鏈接,點進去一看,一位“老師”正在“授課”,她信誓旦旦地表示,其公司手握劇方的一級版權授權,實力雄厚。“學員”們只需用自己的短視頻賬號剪輯發布短劇片段,并掛上充值鏈接,就能坐等傭金入賬。
按照這位“老師”的說法,推廣傭金至少70%,最高可達90%,相當于只要一人充值10元,最少就有7元收入囊中,而且收益隨時可提現,無任何手續費。不僅如此,“學員”還能升級為二級合作商,發展自己的“團員”,從“團員”的推廣收益中抽成。這番說辭,讓群里不少人動心,留言區滿是點贊與咨詢。
中國城市報記者經過小李“介紹”進群后,偽裝成學員在直播課評論區互動,對高得離譜的傭金比例以及看似簡單的操作流程提出了質疑,但被瞬間踢出了直播間并移出群聊;隨后,試圖和所謂的公司工作人員取得聯系,發現也已被其拉黑。
中國城市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以短劇推廣為名的詐騙案例已屢見不鮮。這些詐騙團伙分工明確,有負責發布虛假兼職信息的人員,會精準地在各類社交平臺、兼職論壇等目標人群集中的地方,投放極具吸引力的廣告,或挨個撥打“攬客”電話。
而在直播課中充當“老師”的角色,往往經過精心包裝,具備一定的話術技巧,能夠熟練地講解所謂的“推廣變現邏輯”,讓缺乏相關經驗的人信以為真。那些留言區點贊的“學員”,部分為詐騙團伙安排的“演員”,營造出課程火爆、項目靠譜的假象,誤導真正的潛在受害者。
一般來說,受害者前期在剪輯推廣時都比較順利,后臺收益數據也較為可觀。但到了提現階段,詐騙團伙往往要求受害者支付“保證金”“解凍費”等額外費用,以此行騙。
另外,還有一種騙術——騙子團伙壓根無劇方版權,卻誘導受害者剪輯發布視頻。隨后假冒的“版權方”找上門,以侵權為由出示看似專業的證明文件,要求受害者支付高額賠償。在受害者慌亂之時,他們給出“私了”方案,威脅若不盡快打款到指定賬戶就走法律程序。殊不知,這所謂的“版權方”與騙子團伙本就是一伙人,從誘導剪輯發布到索要賠償,全是他們精心策劃的騙局。
專家提醒,要提高警惕,不要輕信“高傭金”“推廣返利”等刷單廣告,要謹慎點擊鏈接和掃描二維碼。若參與短劇推廣項目,要確認推廣方是否真正擁有劇方版權授權。對于自稱是劇方一級合作商的推廣公司,要求其提供相關合作證明文件,如合同、授權書等,并對其真實性進行確認;若對方無法提供或提供的文件模糊不清,很可能存在欺詐行為。
內容審核迎來新階段
此前,微短劇因劇情俗套、缺乏營養,以及存在不良價值觀引導而被頻繁批評。
近日中國城市報記者搜索發現,目前播放的微短劇,不少劇名依舊包含“霸總”“豪門”“戰神”等詞語。這些劇集在劇情構建、角色設定、服裝道具以及對話細節方面,彼此之間存在模仿和借鑒的現象。
“微短劇內容雷同、劇情缺乏邏輯、宣傳低俗化,僅依賴情節沖突吸引觀眾付費觀看。一些制作者為了快速獲利,放棄原創性,一旦看到某個視頻走紅,便模仿其劇情、角色設定和情感高潮,迅速復制出新作品。”業內人士郭明亮指出,微短劇應傳遞積極的價值觀,若僅追求刺激觀眾的“多巴胺需求”,通過獵奇、拜金、低俗手段,可能會觸犯法律。
微短劇亂象里,內容侵權行為也十分常見。由于微短劇制作周期短、成本低,一些創作者未經許可就改編網絡小說、抄襲影視劇情節,甚至直接盜用他人原創作品。
上海誠康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大成建議,有效提升微短劇質量,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短劇內容的審核和監管,及時下架違規內容;微短劇行業應建立健全行業自律機制,鼓勵制作方和平臺方自覺遵守行業規范,提高內容質量;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對公眾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微短劇內容質量的辨別能力,鼓勵公眾選擇和推薦高質量的微短劇作品,形成良好的市場氛圍。
針對微短劇亂象,監管部門和平臺已頻頻出手,力求推動微短劇從“野蠻生長”轉向“精品化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網絡微短劇行業健康繁榮發展的通知》,要求落實“分類分層審核”制度。根據微短劇行業發展實際,按照國產網絡劇片分級監管、重點監管原則,對微短劇按三類分三個層級進行審核管理,以差異化、精準化管理優化審核流程、提高審核效率。此后不久,抖音、快手分別公布違規微短劇治理公告,上千部違規微短劇被下架。
《中國城市報》(2025年03月03日第12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