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綿松委員:環保產業旺人民呼吸暢
■中國城市報記者 鄭新鈺
3月4日14時,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集體采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舉行。現場燈光璀璨,氛圍莊嚴而熱烈。
“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們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生態環保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走上“委員通道”,向世界講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故事。
本屆全國政協增設了環境資源界別,黃綿松是這個“最年輕界別”中“最年輕的委員”。2001年,黃綿松考入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自那時開始,他便與城市水環境結緣。
“我的家鄉在寧夏,這些年我也一直在寧夏開展水環境治理的工作,親眼見證了這里翻天覆地的變化。”黃綿松說,清水河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的母親河,原來河邊有不少城中村、菜市場,污水直接排到河里,河水又黑又臭。“通過長期不懈的生態環境治理,如今的清水河水清岸綠景美,很多市民來親水休閑。而且隨著環境的改善,居民的環保意識有了顯著提升,自覺守護綠水青山。”
黃綿松還認識一位90后寧夏姑娘,其爺爺和爸爸都是種釀酒葡萄的。她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在賀蘭山下的廢棄礦坑上帶領周圍村民一起種葡萄,種了3000多畝,釀酒后每畝收入超過3萬元。她還和鄉親們一起修復生態,建成賀蘭山運動休閑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吸引了很多游客,成為賀蘭山下“葡萄酒+旅游”的“網紅打卡地”。
“像這樣生態環境改善和環保產業發展融合的生動案例在全國還有很多。”黃綿松說,截至去年底,全國生態環保產業從業人員達到340多萬人,營業收入超2萬億元,相比10多年前增長了近4倍,成為綠色生產力的重要載體。
黃綿松表示,隨著生態治理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效果異常顯著,生態環保產業蓬勃發展,已經成為現在的重要生產力,也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實現了“環保產業旺,人民呼吸暢、腰包鼓、心里亮”。
王瓊代表:當好“水質眼睛”護好江豚家園
■中國城市報記者 孫雪霏
“江豚的動向是長江生態的‘晴雨表’,它們回歸武漢江段,是對‘長江大保護’最生動的肯定。”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漢市水務集團宗關水廠水質檢驗高級技師王瓊,在宗關水廠實驗室里一邊記錄水質數據,一邊向中國城市報記者展示近年來的監測報告。她的指尖劃過圖表上逐漸下降的氨氮、總磷數值,笑容里透出欣慰:“水質持續向好,江豚回家了!”
“我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伢,小時候就喜歡在江邊玩耍,看著江豚在江中歡快地戲水。”王瓊與長江的緣分始于童年。1995年起,她投身水質檢驗工作,一干就是30年。談起近年來長江水質持續改善的變化,王瓊的表情變得格外堅定:“‘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一起抓,加上法治和科技的雙重保障,讓母親河慢慢恢復生機。”
2023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王瓊的目光從實驗室延伸到整條長江。走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她發現江豚保護面臨新挑戰:遷地保護種群需回歸自然,但水下噪聲、河漫灘萎縮等問題威脅其生存。“江豚靠聲吶捕食,船舶噪聲會讓它們‘迷路’;魚類幼體因河灘消失難以存活,江豚也會挨餓。”她向中國城市報記者解釋。
調研成果化作履職動力。2023年全國兩會上,她提出建設“數字江豚”平臺,用虛擬形象、數字監控系統傳播保護理念,獲得農業農村部的答復與支持。如今,武漢建成了江豚數字監控網和科普館,“數字江豚”IP亮相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吸引超百萬人次參與互動。2024年,她又推動遷地保護江豚野化放歸工程,促成3頭江豚完成訓練,即將重返長江。
“每一份建議都得到重視與回應,更堅定了我的履職信心。”王瓊說,今年全國兩會,她又帶來兩份與長江江豚息息相關的建議。她希望,這些建議將對守護長江水生態環境、呵護“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城市報》(2025年03月10日第10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