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城市黨建
“五紅五共”品牌
實施“組織領航·紅色堡壘”行動,共抓城市基層黨建;實施“暖心服務·紅色家園”行動,共同服務群眾;實施“方寸聚力·紅色賦能”行動,共促多元解難;實施“幸福滿格·紅色服務”行動,共筑幸福之家;實施“品牌感召·紅色示范”行動,共建“蒙自樣板”。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行政執法指揮調度中心。蒙自市委組織部供圖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牢固樹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持續推動城市黨建“五紅五共”品牌創建,著力建強街道社區、做活基層治理、強化融入融合,構建起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
把握工作基點
建立協調機制,用好統的力量。制定《蒙自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工作規則》,明確5個專項工作組,相關職能部門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圍繞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明確7項工作任務,細化46條工作措施,堅持重心下移、權力下放、資源下沉,持續為社區松綁減負、增能提質,把服務群眾的好事更多交給基層黨組織辦,讓離群眾最近、感知最靈敏、反應最迅速、處置最快捷的基層黨組織有人有權有物。
凝聚共建合力,發揮聯的優勢。建立健全社區兼職委員工作機制,升級實施“社區伙伴”計劃。吸納“巧手”伙伴推行“微陣地+微服務+微報酬+微公益”運行模式,在城區閑置公共空間嵌入“家門口”的便民服務站,由剪發、家電維修、開鎖換鎖等能人巧匠對困難居民實行微收費或免收費服務,彌補物業服務缺位。社區以契約形式使用閑置資源、空間資源引進商企伙伴,以空間換服務、以平臺換效益。
劃定基層網格,提升合的效能。推動黨建、政法等網格“多格合一”“一格多能”,基層治理實現要素入網、事務進網,黨員、志愿者編隊入網,聚焦開展“微治理”“微服務”,全市推廣“一呼百應”微信群、“敲百家門”行動等做法,及時解決群眾訴求1500余個,辦理老舊小區改造、違章建筑清理整治等一批實事好事,做到“管百家事、解百家難、暖百家心”。
找準實踐落點
以自辦企業助力基層造血。制定《蒙自市關于加快推動城市社區社會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辦法(試行)》,培育社區社會企業并促進其在創新社會管理、參與社會治理、改善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依托“社企聯建”模式,已盤活社區公共空間和閑置用房1萬余平方米,通過開展家政、養老、托育等服務對社區業態和民生保障進行補位。例如,觀瀾街道社區社會企業實現創收23.1萬余元,利潤部分的60%作為“反哺資金”用于社區公共事業發展,有力提升社區自主造血功能。
以“紅色物業”創建睦鄰小區。對小區業委會開展集中組建行動,優化組建流程,全市440個小區實現業委會(物委會)全覆蓋,成員中黨員占比達53%。升級“紅色物業”“組織強引領、黨員當先鋒、居民全參與、物業創品牌”的“紅管家”模式,建立“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機制,搭建部門、社區、業委會、物業企業等組成的“四方共治”協商議事平臺,形成小區治理服務閉環。2024年小區居民直接參與懇談會、院壩會、說事會等175場次。
以“建設者之家”護航城市新主人。聚焦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站工無尊嚴、就業無技能、權益無保障、找工無門路、融入無歸屬”的問題,依托“建設者之家”形成組織圈、服務圈、共治圈,把外來務工人員轉變為城市治理力量,動員城市新主人積極參與城市治理,逐步實現把觀眾變群眾、客人變主人、務工者變成參與者的良好態勢。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城鄉“建設者之家—就業小站”11個,累計登記用工企業5666家,提供就業崗位9萬余個,就業服務達11.1萬人次,菜單式開展各類培訓178期6546人次。
構筑長效支點
以智慧賦能推動基層共治,匯集人人有責的治理力量。探索“指揮調度+大數據”的智慧賦能治理新模式,推出“i蒙自”“隨手拍”等新載體,實現群眾參與性強的“微創新”,以“快速響應、高效辦理、主動治理、接訴即辦”模式接件35萬余件,辦結率達96%,實現群眾所訴所求最快接收、最快處置、最快反饋;積極引導居民參與到城市微治理、微服務、微修補等工作中,實現從“抱手看”到“動手干”再到“拍手贊”的有力轉變。
以“源頭化糾”推動平安建設,整合人人參與的多元要素。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組建“社區法官工作室”并推廣“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人民調解員”的糾紛定點調解模式,整合資源力量高效實施“定點調解+巡回調解+就近分案”的矛盾糾紛“源頭化解”模式,把“石榴云共享法庭”智慧終端鏈接到群眾“家門口”,開展遠程調解、網上立案、遠程庭審、訴訟咨詢等服務,實現快速、精準、有效開展全面治理,形成小社區、大綜治的“家門口”矛盾調解。
以陣地建設推動共融互促,建設人人享有的宜居城市。立足新興領域發展模式新、組織形態新、更新迭代快的現狀,對接基層治理“點多線長”需求,通過構建“組織聚新”體系、實施“思想領新”行動、建立“服務暖新”機制、搭建“治理有新”平臺,推動行業、企業、社區、主管部門多方黨組織互動聯建機制,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參與治理。通過整合工會驛站、青年之家、婦女之家等開放一批,組織銀行、保險等營業網點共享一批,動員商圈、社會組織等拓展一批,在全市打造接地氣、聚人氣的“云嶺先鋒‘新’家園”服務陣地體系,為新就業群體提供歇腳休息、飲水熱飯、手機充電等暖心服務。
《中國城市報》(2025年03月10日第2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