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村“烏龍”龍舟隊在比賽中奮力逐浪。官村“烏龍”龍舟隊供圖
在湖南省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麻陽縣)內錦江河支流沿線的錦和鎮,有一個名叫官村的村莊。提起此村,不少麻陽人會津津樂道,因為那里是烏龍船文化的發源地。官村烏龍船文化歷史悠久,被冠以“千年烏龍”的美譽,官村也因此獲得“烏龍船第一村”的稱號。
今年2月,“麻陽傳統賽龍舟”入選第八批懷化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實際上,官村的賽龍舟活動,便是“麻陽傳統賽龍舟”的典型代表。
眼下,雖然離端午節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但為了能在今年麻陽縣的端午龍舟大賽取得好成績,一些官村“烏龍”龍舟隊的隊員都提前從外地趕回,緊鑼密鼓地開始更新龍舟設備、研發競賽戰略、加強技術訓練,為將要到來的比賽做好充分的準備。
“最強壯的男人
都應回來劃龍舟”
初春時節,當清晨的陽光灑在錦江河畔時,不少官村“烏龍”龍舟隊的主力隊員已聚在一起。不遠處的水面上,靜靜地停泊著幾艘烏龍船。
官村“烏龍”龍舟隊之所以戰力強、看點多,主要原因在于全村合力支撐隊伍建設和發展。官村“烏龍”龍舟協會會長田小斌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今年春節后,村民們集資出力,開發研制了新的烏龍船。新打造的船體比以往的更長,滿船可以坐到60人。
在河邊的一個倉庫內,中國城市報記者見到了這款尚未上色的新款烏龍船。它長約40米,船身細長,龍頭高昂,龍尾翹起,整體造型威武雄壯。
除了打造新船體,龍舟隊員與村民還在河邊修建了特訓基地。“龍舟運動是一項協作性強、對參與者技巧和體力要求較高的水上運動。雖然錦江河能為龍舟隊員提供得天獨厚的訓練環境,但僅僅依靠自然水域進行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自然水域的條件多變,難以保證訓練的穩定性和系統性。因此,一座帶水槽和多彎道的特訓基地能夠模擬龍舟比賽中的復雜水道和急流險灘,進而提高龍舟隊員的駕馭和應變能力。”田小斌說。
在官村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最帥、最強壯的男人,端午節都應該回來劃龍舟!”以往,每到三四月份,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官村老少爺們都會陸續回到村里。他們中,有的是在外務工人員,有的是在外創業的老板。盡管他們平時忙于工作,但一到端午節前夕,都會放下手中的事情,回到家鄉為“烏龍”龍舟隊助力。即便有的人無法直接以龍舟隊員的身份參加賽事,但也一定會到比賽現場為隊員搖旗吶喊。
“對地緣文化的共識與情感,強化了村民的凝聚力,從而讓賽龍舟活動成為紛繁社會中,當地人追求內心穩定的象征。隨著官村人外出時間的增加,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家鄉龍舟文化的精神價值。”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田孟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
文化內涵體現美好品質
田小斌是土生土長的官村人,從小在錦江河畔長大,烏龍船可謂是他“最熟悉親切的伙伴”。在田小斌看來,烏龍船不僅是官村的文化符號,更是全體村民心中的驕傲。新船下水前,村里會舉行隆重的祈福儀式。平日里,村民們還會自發組織起來,對烏龍船進行修繕和裝飾。即便沒有賽事,官村村民也會在節假日期間,圍繞烏龍船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回溯歷史,官村烏龍船文化及習俗其實源于明代的一次“翻船事故”。當時,錦江河洪水肆虐,官村的一只龍舟隊伍仍堅持參加端午龍舟賽。當這條龍舟駛至龍塘庵深潭時,不幸被巨浪掀翻,舟上隊員全都不幸逝世。為了紀念逝去之人、繼承勇敢精神,官村便定下了穿黑色服裝劃龍舟的習俗,“烏龍”之名亦從此而來。如今,“烏龍”龍舟隊每經過起源故事中的沉船地段時,都會停鼓止語,靜默前行一兩百米,以此表達對先輩的敬意。
“官村烏龍船文化還有兩大特色,一是龍舟隊每次參加比賽,都是雙龍舟共進退,代表了‘好事成雙’與‘齊心協力’的精神內涵;二是烏龍船劃行時,橈子往兩邊打,激起的浪花像落雨后的霧水,遠遠看去就像一條長長的‘霧龍’,寓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田小斌說。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注意到,關于官村烏龍船,還有一條獨特的祖訓——“只準輸不準贏”。“歷史上,官村水域就是麻陽龍舟賽的主要區間,附近龍舟隊都來參加比賽。但官村人認為,十里八鄉的朋友們應該團結起來,再加上來者都是客,便提出‘只準輸不準贏’的要求。”田小斌解釋道,“時至今日,如果外來龍舟隊到官村開展友誼賽,我們依然會依照組訓盡地主之誼。但如果出了官村參加正規比賽,我們‘烏龍’龍舟隊肯定會全力以赴爭奪冠軍。”
“官村烏龍船的文化與民俗,本質上是鄉村傳統習俗與現代體育精神的有機結合。如今,烏龍船從過去象征家族‘私力量’的載體,轉變為服務大眾的‘公共力量’,體現出了鄉村民俗文化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昂揚態勢。”田孟表示。
推動龍舟文化創新發展
近年來,麻陽縣的龍舟賽事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成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麻陽傳統龍舟賽吸引全國各地游客達20萬人次以上,相關抖音話題討論度超過10億次,帶動旅游綜合收入近1億元,極大地提升了麻陽的知名度。
作為推動麻陽龍舟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官村也依靠烏龍船賦能縣域文旅產業發展,同時借助線上流量大力推介、銷售本地特色農產品。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隨著農村人口流失、年輕一代興趣轉變等問題的凸顯,官村烏龍船的傳承和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田孟表示,這是很多傳統文化及習俗在傳承實踐中都會面臨的痛點。對此他建議,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層面,首先要克服心理上追求“整齊劃一”的舊偏好,接受文化多樣性和特定文化的興趣化、圈層化。“在實現龍舟文化創新發展方面,要從制度上保障傳統龍舟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尊重群眾參與性和主導地位,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體現時代性。”田孟說。
《中國城市報》(2025年03月17日第23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