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國家衛生健康委研究決定自3月起,全國公立醫療機構取消門診預交金,并限時清退患者已繳納的門診預交金,降低住院預交金額度,醫保患者住院預交金需降至同病種個人自付平均水平。
取消門診預交金,降低住院預交金,群眾就醫迎來新體驗。
實開實收簡化就醫流程
“以前生病就怕上醫院,看病要帶足夠的錢,掛號先交押金,醫生診療、開藥等從預交的押金里扣,如果有剩余還要再跑一次繳費窗口退費;現在花多少付多少,免去了很多麻煩。”在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中醫醫院就診的患者劉先生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
目前,全國多地不同等級的公立醫院已全面升級支付環節。
全面取消門診預交金這一改革舉措讓患者在門診就醫時不必再預存資金,掛號、檢查、檢驗、開藥等環節改為實開實收。多地醫院反映,取消預交金后,患者的就醫流程更加順暢,排隊等候時間顯著減少。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河南省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繳費窗口處了解到,以前退費只能在窗口辦理,繳費人員必須在場,繳費退費工作量大,容易出錯。如今取消門診預交金,醫院退費窗口工作量明顯減少,患者就醫體驗進一步改善。
取消預交金后,醫院普遍采用實時結算系統,支持多種支付渠道,包括移動支付、醫保直接結算和信用支付。這種多元化的支付方式不僅提高了支付效率,還滿足了不同患者群體的需求。
一位在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就診的患者表示:“使用醫保卡掛號,只需要繳納醫保結算后的自付費用;醫生問診完開具檢查單,直接掃描檢查單上的二維碼就能繳費,看病不僅快了,也省錢了。”
正寧縣中醫醫院副院長劉弘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醫院進一步優化了繳費信息系統,移動支付和醫保直接結算顯著提升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此前,北京市、廣東省廣州市、陜西省西安市等多地醫院已不再強制收取門診預交金。當前,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醫保卡就醫,自付部分直接選擇醫保余額支付,小病基本不用額外交錢。
優化結算渠道減輕就醫壓力
據了解,門診預交金制度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醫療信息化程度不高,繳費方式較為單一。為減少患者在掛號、檢查、取藥等環節反復排隊繳費的次數,縮短繳費等候時間,醫療機構相繼執行門診預交金制度。患者就診前預先存入一定金額,后續費用從中扣除,這一制度在當時確實提高了就醫效率。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和醫療支付方式的不斷發展,這一制度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比如,預交金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退款流程繁瑣,資金管理復雜,且容易放大醫患矛盾。
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采取一系列行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急難愁盼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財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國家衛生健康委持續完善和改進預交金制度。一方面,引導各地逐步降低預交金收取額度,不斷減輕患者就醫壓力;另一方面,指導醫療機構積極采用各種移動支付方式,擴大結算渠道,提升患者就醫便利性。此前要求各地針對建檔立卡的困難人口實行“先診療后付費”的政策,農村困難患者在本地區住院治療時不用預交費用,出院時只需要結算個人自付部分即可,目前這項政策仍在執行。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2023年印發的《關于開展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的通知》要求,要以切實改善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感受為目標,以提升醫療服務的舒適化、智慧化、數字化水平為舉措,增強人民群眾就醫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各地醫院不斷優化醫療服務流程,通過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優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擴大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范圍、提升醫療服務智慧化水平等措施,持續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加強協作提供個性化服務
取消門診預交金后,醫院信息系統需要與新的支付模式全面對接。如何進一步優化醫院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協作,確保支付環節與醫療服務環節的無縫銜接?
劉弘表示,正寧縣中醫醫院各部門主要通過網絡互聯互通協作,HIS系統各科互通,各種收費項目和檢查報告單實現共享即時查看。接入新支付模式后,醫院已加大新系統運維力度,提升系統穩定性。
雖然新支付模式及取消門診預交金提升了整體就醫效率,但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可能不夠友好,這就需要醫院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國家衛生健康委財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不會使用新型支付方式的老年人群,考慮到他們有比較頻繁的就診需求,醫院也保留了預存費用等方式。針對門診手術、急診手術等類似住院一次就診需多次繳費的復雜情形,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醫療機構可以預收費用。
劉弘介紹,縣級醫院的老年患者較多,醫院增加了老年人結算窗口,方便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就醫。
日常運轉中,每個醫院或多或少存在資金周轉壓力。業內人士表示,取消門診預交金后,醫院將面臨短期資金周轉壓力。醫院需要通過優化財務管理、加強與醫保部門協作等方式應對這一挑戰。但是,取消門診預交金可以提高運營效率和財務管理水平,使其不再過度依賴預交金維系現金流,而是通過提升服務質量、優化診療流程等實現高質量發展。新模式下醫保結算周期大大縮短,也能防止醫院因墊付費用過多影響正常運轉。
“信用就醫”創新服務新模式
降低住院預交金,也讓患者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2023年,河南省新鄭市各定點醫療機構全面取消參保患者住院押金,住院患者憑社保卡就可零押金住院,后續只需要繳納治療費用即可。對此,北京市某醫院醫保辦主任袁亞梅表示:“未來,這一模式有望在全國推廣,從門診到住院、手術,預交金的改革步伐逐步加快,取消范圍有望進一步擴大。”
伴隨預交金制度的改革,商業醫療保險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一名保險行業從業者向中國城市報記者介紹,目前北京市結合醫保政策,開發了職工補充醫療保險、門診意外險等多種針對門診的保險產品。這些產品的保費較低,有的甚至零保費,為居民看病就醫增加了一層保障。
針對農村地區老年患者就醫負擔重的情況,劉弘表示,醫院門診已接入平安養老保險,慢性病患者在就醫過程中,可直接通過該保險進行即時結算報銷,不必往返奔波辦理報銷手續,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醫療服務。
未來,商業醫療保險與醫院的融合將愈發緊密,越來越多的保險產品將接入醫院系統。業內人士認為,這不僅能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保障,還能滿足不同人群在醫療費用支付、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多樣化需求,進一步推動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隨著移動支付、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多地已開展試點項目,如浙江的“信用就醫”和深圳的“先診療后付費”模式。這些試點項目通過整合醫保、銀行和醫院資源,實現了醫療服務的高效銜接。
據了解,“信用就醫”模式以個人征信為基礎,以醫保信用為加持,金融機構通過信用就醫平臺從多個方面對參保群眾進行信用狀況評定,授權信用就醫額度,實現入院押金“不動錢、信用付”,門診繳費不排隊、無感付,住院免押金,出院秒結算。
據了解,支付寶“醫信付”、微信支付“分付”、京東金融“京東白條”等多個APP設置了信用支付功能,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院開通的“信用就醫”模式支持最長56天的免息期。
《中國城市報》(2025年03月17日第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