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舉行首場“代表通道”采訪活動。這是記者在分會場通過網絡視頻方式采訪。 新華社記者 曹 燦攝
2021年GDP增長目標6%以上!“十四五”時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
3月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釋放了一系列振奮人心的數字目標。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亦是我國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和城鎮化率持續提高的關鍵五年。
過去五年,1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目標順利實現,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超過2100萬套。
站在新起點,政府工作報告再次為城市發展的下一個五年指明了方向:
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緊抓城市高質量發展這個“火車頭”,2021年將如何開啟新征程、新局面?
城鎮率還將以每年1%的速度繼續提高
“相較于去年沒有設定目標,今年的GDP增速目標是6%,這是很令人振奮的,這表明對疫情防控和經濟增長充滿信心。”聽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對中國城市報記者激動地表示。
過去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經濟受到影響等多重嚴重沖擊,我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實現了唯一經濟正增長。
事實上,今年2月,隨著各省市區兩會陸續閉幕,各地出爐的GDP增速目標已為宏觀經濟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記者通過對比2021年的31省份GDP增長目標發現,多數省份在今年上調了GDP增速目標,絕大部分省份皆在6%以上。
其中,湖北省、海南省設定的GDP增長目標最高,為10%以上。
與此同時,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還在不斷加速。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但從國際經驗來看,這仍處于30%—70%之間的加速期。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時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目標為65%,意味著未來五年,我國城鎮率每年還將提高1%以上。報告同時強調,要“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對此葉堂林分析,這意味著要更注重“人”的城鎮化,即“融入”城市。一方面強調農業轉移人口帶來的城鎮化;另一方面是提出通過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來實現;此外配套方面,重點放在了解決城市保障性住房體系上。
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
歷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是當年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重要指導文件,今年也不例外。
縱觀今年報告全文,對城市住房問題著墨頗多,共140余字,且用“城市住房”的表述替代了“房地產”。
在保障好群眾住房需求方面,報告繼續強調了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礎上,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具體來說,將通過增加土地供應、安排專項資金、集中建設等辦法,切實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給,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盡最大努力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
全國政協委員、房天下董事長莫天全在兩會現場聽完政府工作報告后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都能有針對性地解決目前住房市場的難點、痛點,有利于租賃行業的健康發展。
聽完報告,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也感到尤其振奮。今年兩會期間,他特別提出“規范引導長租房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建議,提出加快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加大房源有效供給,并向新市民群體傾斜;推進“租購同權”落地等具體做法。
“以民為本方能青山常在,我注意到,今年的報告中18次提及‘民生’,既有具體目標,又有實際舉措。”姚勁波說。
記者注意到,這也是繼2018年全國兩會提出“培育住房租賃市場,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后,“租賃”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從“培育”到“切實增加”供給,租賃住房已然成為政府大力發展的對象。
“從報告中可以看出,租賃住房主要是解決兩類群體的住房需求,即新市民和青年人。”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報告中租賃市場更聚焦于長租房,后續或將有更多配套政策落地。
與此同時,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將成為大城市解決住房問題的兩類重要房源供給。
而為了實現此類產品的供給,此次政策明確三種方式和支持,即增加土地供應、安排專項資金、集中建設,嚴躍進認為,這體現了在土地、財政、規劃等方面給予支持,具有非常好的導向。
加大土地供應,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王小嬙認為,這透露出未來解決大城市住房的問題著重從供應端入手。
“大城市住房問題的根源在于土地供給不足,造成了市場供不應求,從而拉高了房價。今年春節后,部分熱點城市的土地供應模式更改為‘兩集中’,更是說明政府對土地的政策關注度提升。”王小嬙說道。
推進鄉村振興壯大縣域經濟
在今年,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發展也被重點提及,比如“提升縣城公共服務水平”“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壯大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千方百計使億萬農民多增收、有奔頭”。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提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這同時受到了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的重點關注。
“縣城是我國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以及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蔡繼明表示,2019年縣城及縣級市城區GDP占全國GDP的近1/4,縣城和縣級市城區常住人口分別為1.55億人和0.9億人左右,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
不過,我國人口增長放慢乃至負增長的趨勢,以及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規律,決定了我國縣城不可能具有同等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目前我國縣域經濟面臨的普遍短板是什么?
蔡繼明分析,從總體上看,與城市市轄區相比,縣城在基本公共服務和市政設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比如,2018年縣城平均每10萬人擁有醫院、醫院床位、醫師數量分別為1.7個、300.1張、172.7人,分別為市轄區平均水平的46%、38%、41%;而縣城公共供水、燃氣、供熱管道密度分別為3.24、2.10、0.9公里/平方公里,分別相當于城市城區水平的79%、59%、51%。
因此,蔡繼明建議,必須因城施策,把補短板強弱項的有限資源,根據不同類型的縣城進行合理配置。具體來說,可以將我國現有的1494個縣城和158個鎮區常住人口10萬人以上的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劃分為四大類,再根據各地不同功能定位確定補短板強弱項的具體任務和實施方案。
這四大類分別為:已具備設立縣級市或區條件的縣城和鎮,大城市和特大、超大城市周邊的縣城和鎮,雖偏遠但具有特殊資源稟賦的縣城和鎮,遠離城市且無特殊資源稟賦的縣城和鎮。
“已具備設立縣級市或改為市轄區條件的縣有很多,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即使在中西部地區,符合條件的也不少,比如陜西省咸陽市提出支持禮泉撤縣設區、三原撤縣設市,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提出撤縣設市。”蔡繼明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舉例說。
另外符合設立縣級市條件的鎮,比如有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鎮,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長安鎮,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等等,一些鎮未來可能會改為街道,一些可能會設立市。
《 中國城市報 》( 2021年03月08日 第0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