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召開深化城市基層黨建示范市建設推進會。
協商民主解決百姓煩心事,共同勾勒民心民愿最大“同心圓”。
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加強城市基層黨建的要求布署,以深化城市基層黨建示范市建設為統領,用改革的思路抓攻堅突破,用創新的舉措抓全域提升,打出體制改革、制度創新組合拳,全面提升城市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治理服務能力,探索走出了一條以高質量黨建激發城市活力、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全域布局、一體推進,構建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基層黨建工作格局
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涉及動體制、動權力、動利益的大事多、難事多,只有各級黨委重視、黨委書記高位推動,各部門協作配合、上下聯動,才能實質突破。濟南市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堅持市級統領、上下聯動,健全完善抓基層黨建責任體系、制度體系和保障體系,推動工作提質增效。
市委先后出臺以高質量黨的建設引領城鄉高質量發展、加強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連續4年召開專題會議、持續攻堅提升。去年年底,又出臺《濟南市深化城市基層黨建示范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明確8項行動、將24項重點措施按年度進行細化分解,持續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向縱深發展。同時,聚焦街道管理體制改革、物業黨建聯建、網格化治理、社區黨建標準化建設、新興領域黨建提升、模范機關創建、行業系統共駐共建等關鍵問題出臺一系列意見措施,分專題召開會議部署推進,從市級層面強化制度建設、加強資源統籌、推動解決問題。
為更好地發揮部門職能作用、強化協調聯動,濟南市做實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部門、區縣、街鎮、社區抓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建立“會前調研提方案、會上討論定任務、會后督查抓考評”常態化工作機制。市、區縣累計召開聯席會議150余次,出臺制度規范240多項。近年來上下聯動解決了街道黨建機構設置和力量配備、社區黨建標準化建設、新建社區服務用房建設移交、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城市基層黨建經費保障、機關企事業單位共駐共建、基層治理一網統管等重點問題。濟南建立“書記直通車”制度,市委書記牽頭實施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突破項目,12個區縣將街道賦權增能、社區治理效能提升等改革事項作為書記項目,實行難點問題包掛領辦、重點工作月比月評,壓實責任、強力推動,有效破解了社區資源少、街道話語權弱等瓶頸的制約。
濟南市還把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情況納入各級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中,每年召開基層黨建工作重點任務推進會,明確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每月召開調度會議、半年開展工作評估,督促指導區縣和市直部門(單位)抓好工作推進落實。市委組織部采取“四不兩直”等方式開展全覆蓋督導調研,現場反饋問題、督促整改,確保責任落實、任務落地。從2017年起,每年開展基層黨建重點項目觀摩交流活動,以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突破項目為重點,組織區縣和市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對每個區縣本年度城市基層黨建重點項目進行實地觀摩,黨(工)委負責同志現場述職、與會人員現場打分,營造了你追我趕、大抓基層的濃厚氛圍。
制度創新、流程再造,推進街道賦權減負、工作提質增效
近年來,濟南市聚焦街道權責不匹配、工作力量薄弱、區域統籌功能不強等問題,先后出臺《推進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濟南市縣鄉“屬地管理”事項主體責任和配合責任清單》《關于推動街鎮賦權增能的若干措施》等制度文件,持續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推進街道明責、賦權、增能。
結合機構改革,優化街道機構設置,把原來20多個部門統一優化調整為“七辦五中心”,為每個街道平均增加10個事業編制,全市132個街道全部設立黨建工作辦公室,配備不少于3名專職人員抓黨建;建立落實街道屬地管理事項主體責任和配合責任清單、厘清與職能部門事權邊界,全面清理規范上級與街道簽訂的各類責任狀和考核評比事項60多項,讓街道聚精會神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
賦予街道黨工委對區縣職能部門及其派駐機構的考核評價權、對派駐機構負責人的人事考核權和征得同意權、對公共事務的綜合管理權、規劃參與權、區域內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建議權等“五項權力”,建立“1+5+N”街道派駐執法體制,將比例不低于90%的區縣綜合行政執法力量下沉到街道,全部實行街管街用,推動工作重心下移、權力資源下放、執法力量下沉,讓街道有職有權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
改進街道考核評價體系,將考核重點轉到加強黨的建設、履行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等方面,對街道承擔配合責任的事項一律不再考核,取消街道招商引資、協稅護稅等工作任務,健全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讓街道輕裝上陣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
同時,濟南市建立實行街道“工委+專委”,以街道黨工委統領“基層黨建、區域發展、城市管理、社會事務、平安保障”等專業委員會,吸納職能相近的駐區單位負責人作為成員,常態化開展議事協商、共建共治,充分發揮在基層治理的主導作用;創新“街呼區應、上下聯動”機制,依托12345市民服務熱線建立實體化四級呼叫響應平臺,通過“熱線派單、一單直達、全程督辦”的方式,形成街道呼叫、部門響應、辦結反饋、考核評價等閉環工作流程,更好地統籌協調轄區內地區性、社會性、群眾性工作,有效解決了“看見的辦不了、能辦的看不見”問題。
“我們小區終于不用自己燒蜂窩煤啦!”家在飲虎池社區的張阿姨最近特別高興,逢人就說這一喜事。沒有集中供暖供氣一直以來是飲虎池社區居民的一塊心病,市中區濼源街道依托“街呼區應、上下聯動”平臺,在市政、住建、供暖公司等部門(單位)的積極響應下,僅用4個月的時間就解決了困擾居民20多年的民生問題。
不僅是集中供暖供氣,違規停車、占道經營、環境臟亂差等一些群眾關心關注的“愁難急盼”問題,都通過響應平臺得到較好解決。濼源街道通過向城管、公安等部門進行“呼叫”,各職能部門第一時間響應,短短18天時間,篦子巷完成了違章建筑的拆除、清運、規劃、施工等一系列工作,變成了集泉文化、法治文化、社區文化等為一體的景觀文化小巷。近年來,濟南市通過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解決了老舊小區供氣供暖、街區路面改造、物業管理糾紛等群眾關心、基層困擾的重點、難點、堵點問題3.1萬余件。
做實社區、做優服務,讓社區黨建工作有溫度有色彩有力量
2017年開始,濟南市全面實施社區黨建標準化建設,出臺社區黨建“1+N”制度文件,每年一個重點,持續用力推進。著眼解決部分封閉小區社區規模過大管不了、管不好,老舊小區社區規模小、資源少等問題,全面優化調整社區規模,近年來累計新建和調整社區270余個;持續加大社區投入力度,市、區縣財政投入社區黨建和工作經費年均增幅超過20%,全市132個街道、850個城市社區全部高標準建設“一站式”黨群服務中心、新增綜合服務設施面積15萬余平方米,社區年均工作服務經費超過30萬元,社區工作更有保障。
“現在交養老保險,在黨群服務中心用自助服務機就能辦,特別節省時間。”濟南市歷下區文化東路街道居民田立榮說。作為靈活就業參保人員,田立榮對過去補繳養老保險程序的“復雜和漫長”深有感觸。圍繞增強社區服務能力,濟南市堅持把民生服務放在離百姓最近的地方,大力推進“一站式”便民服務,向街道社區下放一批便民公共服務事項,通過服務重心下移、事權下放,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濟南市出臺《關于推進全市村(社區)便民服務標準化的實施意見》,以區縣為單位整合各部門的黨建、政務、生活、法律、健康、文化、社區管理等各類服務資源和具體服務項目,把更多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實現了“生活小事不出社區、教育服務就在身邊”,打造“群眾離不開的社區黨組織”。
全市加大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力度,各級累計投入9000多萬元,為街道社區引進專業化社會服務機構和社工項目850多個,選派社工人才1.3萬余人次。濟南市在社區全面實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整合服務窗口,推動社區干部一專多能,“一人在崗、事項通辦”,讓辦事群眾在一個窗口辦理所有業務,讓社區干部能有更多時間走街串巷、服務群眾。同時,全市廣泛開展“微心愿”“微服務”,為居民群眾提供生活用品、文體活動、老人陪護、就業創業信息等各類小微服務,幫助他們實現“小心愿”、解決“小事情”,黨建工作更有溫度。
社區工作者是社區工作的中堅骨干力量。濟南市高度重視加強這支隊伍建設,出臺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及配套措施,建立了完善的選任招聘、人員配備、薪酬待遇、管理監督、教育培訓和考核評價體系。近年來,累計面向社會公開招錄優秀社區工作者1300多人,全面實行“3崗18級”職業體系,社區專職工作者月均報酬達6300元。
在槐蔭區中大槐樹街道裕園社區黨委書記劉云香看來,社區治理的功夫在平時、核心是做人的工作。社區黨組織要善于組織黨員、發動群眾,真心為居民辦實事。“在和居民打交道的過程中,必須傾注真心真情。”劉云香說。為更好發揮優秀社區書記示范帶動作用,去年以來,濟南先后成立了“云香工作室”“象霞工作室”等一批以優秀社區黨委書記命名的“書記工作室”,建立社區黨建實訓基地25個,通過常態化開展社區黨務干部交流掛職實訓,培養鍛煉了一批優秀的社區黨務工作者,全面提升社區基層治理能力。
組織搭臺、共建共治,全面提升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效能
濟南市把黨的建設融入城市基層治理各方面全過程,大力推進基層黨建、居民自治、社區服務、物業管理、社區教育、社會治安“六位一體”建設,發揮黨組織在基層各類組織和各項事務中的主導作用,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水平。
市中區桿石橋街道樂山小區南區9號樓安裝了濟南市首部社會居民樓“老樓電梯”。家住七樓的李春明老人對此贊嘆有加:“在這住了幾十年,現在年紀大了,上下樓越來越難,做夢也沒想到能用上電梯。”政府雖然對老樓加裝電梯出臺了詳盡的補貼政策,但在居民結構復雜、利益訴求多樣的老舊小區中,加裝電梯并非易事。面對居民的需求,樂山小區社區綜合黨委主動出擊,帶著社區黨員、樓長主動摸情況、作工作,多次召開協商懇談會研究討論、征求意見,通過細致入微的群眾工作,最終確保了加裝電梯工程的順利施工。
濟南市把基層協商民主作為加強城市基層治理、提升黨建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堅持民事民議民決,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出臺城市基層協商民主操作規程,規范“誰來協商、協商什么、怎么協商、協商結果如何落實、如何監督評價落實結果”五步基本流程,建立科學規范、務實有效的制度體系,真正做到“群眾的事讓群眾商量著辦”。近年來,各級通過協商的方式,有效解決了群眾關切問題4.2萬余件,在推進基層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遇事多商量”逐步成為黨員群眾的行動自覺。
網格是社區治理的基本單元,緊密聯系著千家萬戶。著眼完善常態化網格工作體系,去年以來,濟南大力推動網格化服務管理改革,出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管理實施方案》,以地方標準印發《基層網格化服務管理規范》,把黨建、綜治等11大類基層治理事項和各類資源力量全部納入網格,實行“黨建引領、一網統管”,形成有機融合社區居民、單位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的區域黨建格局。全市共優化調整網格1.89萬個、建立做實網格黨組織1.3萬余個,建立“1+1+N+X”(1名網格長、1名專職網格員和多名兼職網格員、派駐執法人員)網格工作聯動模式,全市新招錄專職網格員1400余人、調整配備網格員4.2萬多人,實現社區工作力量倍增。
濟南市在區、街道建立基層治理“網格學院”,打造“建管孵培”一體化培訓基地,全面提升網格工作人員能力素質。大力推動服務觸角向社區網格拓展延伸,全市建立網格(小區)服務驛站285個,全面實行網格員首辦負責、服務代辦;大力推動力量下沉社區、做實網格,持續深化社區“雙報到”工作,省、市、區縣共2640多家機關企事業單位、19.6萬多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參與網格治理,累計開展志愿服務90余萬人次、解決基層關切問題4萬多件。在打造“全要素”網格的同時,濟南市還推動網格化智能工作平臺與12345市民服務熱線一體化運行,建立快速響應、接訴即辦機制,形成問題發現、受理、協調、反饋和走訪群眾的工作流程,實現“一個平臺抓治理、一條熱線解難題”。
物業服務管理涉及千家萬戶,與群眾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與基層社會治理關系最直接。濟南市把物業服務管理作為加強城市基層黨建的重要陣地和抓手,大力推進“泉城紅色物業”建設,讓物業服務企業和物業工作人員成為居民群眾的“紅管家、貼心人”。
濟南市強化黨建引領,市、區縣依托住建部門建立物業服務行業黨組織,在街鎮建立“紅色物業”黨建聯盟34個,推動135家物業服務企業建立黨組織;出臺住宅小區物業服務質量綜合評價和住宅小區物業服務監督檢查辦法等制度措施,增強街道社區黨組織對物業服務質量綜合評價話語權。
濟南市強化社區物業黨建聯建,980多名社區“兩委”成員擔任小區業委會成員和物業服務項目質量監督員,1430多名物業服務項目負責人到社區報到,實行多部門聯動物業綜合執法,去年以來協同解決老舊小區電梯加裝、小區亂停車等物業問題2300多個。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在全市物業領域部署開展了“大排查、解難題、暖萬家”專項行動,全面排查物業服務企業管理服務不規范、業委會履職不到位等6類突出問題,物業服務滿意度明顯提升。
黨建賦能、全域提升,高質量黨建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
濟南市堅持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完善圍繞中心抓黨建的工作推進體系,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貫徹新發展理念、抓重大任務落實的能力,把組織資源、組織優勢、組織活力有效轉化為發展資源、發展優勢、發展活力。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曾經作為網紅打卡地的寬厚里商業街幾乎沒有客人,商戶經營一度陷入困境。歷下區世茂商圈黨委書記張潤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督促做好防疫措施的同時,積極協調房東、物業公司和商戶開展面對面溝通交流,推動協商減免房租、物業費等1000多萬元。如今,商業街又恢復了往日的熙熙攘攘。
隨著新經濟新業態快速發展,人才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資源不斷向樓宇、園區、產業聚集。為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濟南市大力實施新興領域黨建“示范引領、全域提升”行動,按照“兩新”組織、樓宇、園區等分類制定示范創建標準,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有效嵌入、全面覆蓋、發揮作用”。
堅持整園推進。結合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理順黨組織管理體制,建強綜合黨委、片區黨組織,把工作力量、經費、陣地、服務、活動統籌起來,推動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聯、黨員共管。
堅持整樓提升。聚焦各類商務樓宇、商圈市場,依托物業公司、龍頭企業、產權單位等建立區域性黨組織,把入駐單位組織起來,把黨員群眾凝聚起來,推動黨建和服務工作深度融合。
堅持整線突破。推動行業主管部門黨組(黨委)履行好對基層黨建工作的領導指導職責,把抓業務和抓黨建結合起來,提升行業黨建質量。
堅持整鏈建強。圍繞推動重點產業鏈發展,分類培樹“黨建強、發展強”的“兩新”組織示范黨組織,助力新舊動能轉換和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濟南市先后在83個重點商務樓宇、74個特色園區、21個大型商圈等建立黨群服務中心,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醫養健康等20多個重點產業建立黨建聯盟,選聘500多名“紅領先鋒”抓黨建促發展,有力推動了重點項目落地開工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
同時,濟南緊緊圍繞新舊動能轉換、自貿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創新推進國際金融城、黃河沿岸片區、產業鏈重點園區等重要功能區域黨建工作;發揮功能區黨委統領作用,整合轄區各類資源和力量,通過資源共享、信息共通、發展共推、治理共抓、隊伍共育,構建街鎮、園區、企事業單位和村居共同參與、融合發展的功能區黨建綜合體,推動功能區賦能升級、高質量發展。
2020年,濟南市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黨員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奮發有為,全市GDP邁入“萬億元俱樂部”,實現全國文明城市測評三連冠,改革熱度指數副省級城市第一,城市人才吸引力全國八強,獲評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城市發展能級和城市品質不斷提升。
《 中國城市報 》( 2021年03月08日 第18 版)